动物寄生虫病学
第一章绪论
一、动物寄生虫病学定义
是研究动物的各种病原性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疾病的科学。它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以多学科为其基础的。
二、本课程的内容与范围
动物寄生虫学可分为三部分:
吸虫学如肝片吸虫
家畜蠕虫学绦虫学如猪带绦虫
线虫学如旋毛虫
棘头虫学如巨吻棘头虫
家畜原虫学如鸡球虫、弓行虫等
家畜蜘蛛昆虫学如蜱、螨、蚊、蝇等
三、本课程与畜牧业经济的关系:
(一)使大批动物死亡:鸡球虫,弓形虫
(二)降低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肌肉的质量:猪囊虫
影响皮革的质量:牛皮蝇蛆
影响毛的质量:螨病
影响产奶量:肝片吸虫
影响产蛋量:前殖吸虫
(三)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蛔虫
(四)易诱发其它疾病:肺丝虫—流感;异刺线虫—组织滴虫
四、本课程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人体寄生虫: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并得到所有国家支持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它们是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锥虫病。
目前,我国流行的共患寄生虫病可按如下顺序排列:血吸虫、猪囊虫、棘球蚴、旋毛虫、弓形虫、隐孢子虫、肉孢子虫。
第二章寄生虫与宿主
第一节 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以后者的组织细胞、血液、组织液、胃肠道内容物为食物,同时给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起死亡。这种共生现象就称为寄生。在这种中关系,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一方称为宿主(host)。
寄生物分为动物性,寄生虫,属于寄生虫学
植物性,如细菌、病毒,属于微生物学
宿主分为植物性,植物保护学研究范畴
动物性,属于寄生虫学研究范畴
有以下三种情况:
偏利共生(
经口感染 如蛔虫、球虫等
经皮肤感染 如钩虫、血吸虫等
接触感染 如螨、蜱、虱等
经节肢动物感染如原虫、丝虫等
经胎盘感染 如弓形虫、蛔虫等
自身感染较少见,人反胃感染猪囊虫。
(1)经口感染
(2)经皮肤传播
(3)经媒介物传播
(4)接触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 自身感染
有时,某些寄生虫产生的虫卵或幼虫不需要排出宿主体外,即可使原宿主再次遭受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就是自身感染。例如猪带绦虫的患者呕吐时,可使孕卵节片或虫卵从宿主小肠逆行入胃,而再次使原患者遭受感染。
第六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生活的建立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history)又称发育史是指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
(一)直接发育: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只需要一个宿主参与。(土源性寄生虫)
(二)间接发育: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宿主参与。因其幼虫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故又称生物源性寄生虫。
二、寄生生活的建立
条件:
1、周围环境中有寄生虫的特异性宿主;
2、寄生虫处于感染阶段;
寄生虫感染性阶段是指寄生虫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要将其某些阶段如虫卵、幼虫,在宿主体内排到外界进行发育,当虫卵或幼虫刚刚排出到外界时,对宿主还是没有感染力的;要在有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达到感染性阶段,即对宿主具有感染力,这时的虫卵、幼虫就叫感染性虫卵、幼虫,简称感染性阶段。
3、寄生虫与特异性宿主有接触的机会。
4、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宿主体内。
5、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之后,能够抵抗宿主的抵抗力,达到特定的寄生部位进行发育,此时寄生生活才能够建立。
三、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1、机械性损伤
1)寄生虫幼虫在穿透宿主皮肤和在各组织移行时,损伤皮肤和各组织脏器,造成“虫口”、“虫道”,引起出血、炎症。
2、夺取宿主营养
寄生虫以宿主的组织、体液或胃肠道内容物为食,使宿主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
3、对宿主的毒害和免疫损伤作用寄生虫在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物、分泌物以及虫体死亡崩解时释放出的体液,可引起宿主体局部或全身性的中毒或免疫病理反应(如变态反应),导致宿主组织及机能的损害。
如蜱、钩虫等可产生用于防止宿主血液凝固的抗凝血物质;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枝睾吸虫、片形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及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血吸虫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所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则是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犬患恶丝虫病时,常发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部分内皮细胞的增生,临床症状为蛋白尿。
胆管内吸虫分泌、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及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
4、引入其他病原体
寄生虫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为其它病原体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一些寄生虫,其本身就是另一些微生物或寄生虫的传播者。例如,鸡异刺线虫携带组织滴虫,引起禽盲肠肝炎;某些蚊虫传播人和猪、马等家畜的日本乙型脑炎;某些蚤传播鼠疫杆菌;蜱传播梨形虫病,森林脑炎等。
四、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宿主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遗传因素的作用 一些(动物)表现出对某些寄生虫先天的不感受性。如人虱子。
2、机体的屏障机能作用宿主机体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以及胎盘等可有效地阻止某些寄生虫的侵入。
3、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个体对寄生虫的抗感染能力不一样,这是一种生理性的非特异性免疫。一般来说幼龄动物对寄生虫易感。如猪蛔虫
第七节、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体形变化
附着器官的发展
运动器官退化
消化器官简化或消失
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
思考题:
何谓寄生现象?
寄生虫和宿主有哪些类型?各如何解释?
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有哪些?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与地理分布
第一节 寄生虫流行病学的概念
寄生虫病流行必备的三个基本环节
某种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个环节在某一地区同时存在并相互关联时,就会构成寄生虫病的流行。
传染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宿主,包括患病动物、病人和带虫者。病原体(虫卵、幼虫、虫体)通过这些宿主的粪、尿、痰、血液以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然后经过发育,经一定的方式或途径转移给易感动物,造成感染。
(二)、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某些传播因素,侵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
1.病原从传染源排出
寄生虫的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从传染源排出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和排出途径也不相同。多数蠕虫以虫卵或幼虫期随宿主的粪便、尿液、痰液排出;一些丝虫的微丝蚴进入血液中,随中间宿主吸血昆虫的吸血而移出;寄生于宿主皮下结缔组织的种类,如麦地那龙线虫、鸟蛇线虫,在宿主伤口侵入水中时,幼虫即进入水中;
2.传播途径由传染源排出的虫卵、幼虫、卵囊等,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到达新的宿主体上。而且,许多寄生虫在传播过程中,还必须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与传播者体内发育,甚至繁殖后才能达到感染期而对新宿主具有感染能力。
动物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经土、饲料、饲草和水传播这主要是直接发育的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卵囊等,随宿主粪、尿等排至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至感染期,污染土、饲料、饲草、水,再传播至新的宿主。如:捻转血矛线虫产出桑葚期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外界发育为第三期感染性幼虫,幼虫爬到牧草上或被冲入水中,当羊吃草或饮水时即引起羊的感染;结肠小袋虫及贾第虫的包囊、球虫的感染性卵囊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而传播到新的宿主;猪蛔虫产出单细胞期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外界发育成含有第二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污染土、食物和水,当猪吃食、饮水或拱土时食入这种虫卵,即引起感染。
(2)经中间宿主传播这主要是间接发育的寄生虫的传播途径。由终末宿主体内排出的虫卵或幼虫,首先进入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后达到感染阶段,终末宿主因吞食这种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受到感染。如:华枝睾吸虫的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赤豆螺等淡水螺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进入水中并侵入第二中间宿主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犬、猫和人等终末宿主因吞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引起感染;
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经口感染
(3)经媒介传播这是多种原虫和少数线虫的传播途径。如硬蜱传播梨形虫、蠓传播卡氏住白虫、虻传播伊氏锥虫、蚊传播疟原虫和丝状线虫等。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虫病的分布和流行季节具有同媒介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和出现季节相一致的特点。
在传播过程中,寄生虫在媒介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情况也各有不同。如:虻是伊氏锥虫的机械性传播者,虫体在其体内既不发育,也不繁殖;蚊是丝状线虫的中间宿主,微丝蚴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的第三期幼虫;硬蜱、蠓、蚊则分别是梨形虫、卡氏住白虫和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寄生虫在这些媒介节肢动物体内,不仅要进行不同阶段的发育,而且还要进行有性繁殖。媒介节肢动物在作为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时,寄生虫必须在其体内完成固有的发育繁殖阶段后,才能将感染阶段的寄生虫传播给新的宿主。
(4)经褥草、挽具、鞍具、笼舍、饲养用具等传播这是一些外寄生虫,如虱、疥螨、痒螨等的传播途径之一。
(5)经动物直接传播有些寄生虫可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如:疥螨\痒螨、虱等外寄生虫在健康动物同传染源接触时,经皮肤传播;一些生殖道原虫,如马媾疫锥虫、胎儿三毛滴虫则是在交配时经生殖道黏膜而传播;少数蠕虫和原虫,如:日本分体吸虫、弓形虫等可经胎盘直接由母体传播给胎儿。
(6)经自身传播比较少见,指寄生虫产出的虫卵、幼虫无需到外界,即可使原宿主本身遭受感染。如:微小膜壳绦虫的虫卵可在宿主(鼠、人)的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毛经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并具有反复自身感染的能力;人体的有钩绦虫患者,在发生恶心呕吐时,可将孕节从患者小肠逆行至胃内,在胃液作用下逸出六钩蚴导致患者发生猪囊尾蚴病;隐孢子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薄壁型卵囊可导致宿主本身的重复感染。
(三)易感动物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动物。易感动物的存在是寄生虫病传播、流行的必要因素。通常每一种动物只对一定种类的寄生虫有易感性,而这种易感性又受到宿主本身诸多因素的影响。
宿主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动物寄生虫的免疫多属带虫免疫,未经感染的动物因缺乏特异性免疫而成为易感动物;因感染寄生虫而产生了免疫力的动物,当寄生虫从动物体内清除时,这种免疫力也会逐渐消失,使动物重新处于易感状态。
年龄也是影响动物对寄生虫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宿主的易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越是幼龄的动物,越易感染,且发病较重,而成年动物常常成为带虫者。
动物的营养状态也与易感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当营养贫乏,特别某些基本物质缺少时,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力即全面减退。
动物的品种、性别也是影响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因品种的不同,常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于多宿主寄生虫来说,不同种类的宿主对同一种寄生虫的易感性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华枝睾吸虫在豚鼠体内的获虫率为49.8%、家兔为35.9%、大鼠为28.8%、仓鼠为21.3%、犬为16.8%、小鼠为1.7%。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区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这种情况称地方性。
其原因主要是与中间宿主和媒介的地理分布、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相关。
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流行季节往往与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出现的季节相一致
散发性:动物寄生虫病大多呈散发性流行,而且常呈慢性经过,病程长。大多不像传染病那样发病猛烈,短时间内引起大群发病,传播地区广,并引起急性病程等。
自然疫源性:指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某种特有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而长期生存,当人或动物进入这一生态环境也可能被感染的特性,而驯养动物或人的感染和流行对这类病原体在自然界的生存并不必要。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四、与寄生虫流行病学有关的概念:
感染性阶段(infectivestage)或感染期:在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能使动物机体感染的阶段。
寄生虫感染(parasiticinfection):寄生虫侵入动物机
体并能生活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
潜伏期:从寄生虫侵入宿主之日起,到引起宿主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那一段时间。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寄生虫多次低水平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由于治疗不彻底,未能清
除所有病原体,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是指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一种状态。只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虫才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甚至造成患畜死亡。如弓形虫感染。
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tism)或混合感染:动物机体同时有2种以上虫种寄生。如鸡球虫。
第二节 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内容
(一)生物学因素
从寄生虫幼虫感染宿主到它们成熟排卵所需时间。这对于那些有季节性的蠕虫病特别重要。这个数据对于推测最初的感染时间及其移行过程的长短,对制定防治措施极为有用;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长寿的寄生虫会长期地向外界散布该种病原体。使更多的易感动物感染发病。如牛带绦虫之寿命可达5年以上;
寄生虫的散播及其在自然界的生存条件,寄生虫以何种形式或发育阶段排出宿主体外,它们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怎样,所需要的发育条件如何,在一般条件下和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所需的时间,在自然界保持存活、发育和感染能力的期限等等。如猪蛔虫虫卵在外界可保持活力达5年之久,因此对于污染严重、卫生状况不良的猪场,蛔虫病具有顽固、难以消除的特点;
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许多种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因此,中间宿主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寄生虫病的流行也有很大的作用。如吸虫以螺蛳为中间宿主,因此螺蛳在自然界的分布、密度、习性、栖息地、每年中的出没时间、越冬地点、及有无天敌等对吸虫病的流行有很大影响。
储藏宿主,某些寄生虫的转续宿主对寄生虫病的流行有较大影响,搞清它们和病原体接触的可能性和家畜与转续宿主遭遇的机会。
(二)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等。
纬度、海拔高度、光照、土壤、植被的不同,必然导致寄生虫、中间宿主和媒介者的分布不同。因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表现为季节性和地方性。
(三)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法律法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饲养管理条件以及防疫保健措施等。
三种因素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
第三节 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流行病学资料是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改变流行病学条件,改造自然环境,使之向不利于寄生虫存在的方面转化,是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流行病学还是探索某些未知的寄生虫生活史的先导;很多寄生虫生活史的发现,是从流行病学的研究得到启发的。如人的分歧巴贝虫的中间宿主为篦子硬蜱。
根据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可诊断家畜寄生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
大多数寄生虫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有关,因此,其分布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各异。
一般来说,不需要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参与的寄生虫,往往呈世界性分布。如蛔虫、球虫等;反之则呈地区性分布,且其分布范围常受到动物区系和植被的影响。如布氏锥虫、血吸虫、巴贝斯虫等。
刚果锥虫和布氏锥虫,分布在非洲的热带地区,这与其媒介采采蝇(舌蝇)的分布相一致。而伊氏锥虫虽与布氏锥虫非常相近,却分布于古北区、埃塞俄比亚区、远东区和新热带区,因为它们的媒介——虻几乎无处不在。
宿主与环境都影响或决定了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分布。
动物的移动无疑影响到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分布。某些鱼类和鸟类迁移所引起的寄生虫区系的变化,如活跃锥虫,本来也是一种以舌蝇为媒介,和刚果锥虫与布氏锥虫有着共同地理区的种类,但现在也见于南美和毛里求斯等地。这是近百年内随着牛的运输迁往新热带区的;原本需要在舌喙部发育,如今改为由虻类进行机械性传播,并已定居于该地。
随着人类的迁移,可以把一些寄生虫及寄生虫病带到新的地方,如我国的南北交通曾经使南方的蟑螂大量北移;白蚁也不例外。
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某种特有的野生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而长期生存,称之为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当人或家畜进入这一生态环境时可能遭到感染,而家畜或人的感染和流行对这类病原体在自然界的生存并不必要。例如,细粒棘球绦虫与多房棘球绦虫。
了解寄生虫及寄生虫病地理分布方面的一些普遍规律,有助于我们对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判断,对于畜产品国内外贸易的检疫和隔离及疫病防治工作都有指导性意义。
思考题:
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有那些?
试述流行病学的内容和研究流行病学的意义。
第四章寄生虫病的诊断
第一节、寄生虫病的诊断
1、临床观察: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因。
2、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方法、发病季节、流行状况中间宿主或传播者及其它类型宿主的存在和活动规律等,统计感染率(即检查的阳性患畜与整个被检畜的数量之比)和感染强度
3、实验室诊断:在各种病科中,检查病原体(虫卵、幼虫和成虫),这是诊断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包括粪、尿、血液、骨髓、脑脊液及分泌物和有关病变组织的检查。必要时可接种实验动物,然后从实验动物体检查虫体或病变而建立诊断。
4、辅助诊断及治疗性诊断:CT、X光透视、手术,在初步情节怀疑的基础上,进行药物驱虫试验。
5、剖检诊断:对病畜剖检,可以准确地查找到虫体,从而可以确诊。
6、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如间接血疑法(IHA)、酶标法(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第二节、寄生虫病的控制
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原则: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以及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与生态学特征的调查,设法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消灭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安全放牧,免疫接种,生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防治工作.
一、动物驱虫:
1、所谓驱虫是指用特效的药物将寄生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寄生虫驱除或杀灭的措施。即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以减少病原体向自然界扩散,从而起到控制感染源的作用。
2、驱虫的方法:
驱虫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两种:
(1).治疗性驱虫:当动物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要及时使用特效药进行驱虫。必要时辅以对症疗法,如强心、补液、输血等;还要注意加强护理。
(2).预防性驱虫:是针对有寄生虫的动物群体所进行的一种定期性的驱虫措施,不论发病与否,主要目的是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可分为有计划的定期驱虫和长期给药预防。
-定期预防性驱虫: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流行规律,进行有计划地定期预防性驱虫。
成熟前驱虫:即趁一种蠕虫在宿主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用药驱之,这样,可以把寄生虫消灭在成熟之前,从而防止宿主排出病原污染环境,并能阻断病程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动物的健康。如莫尼茨绦虫。-长期给药预防:主要针对原虫病。如对鸡球虫病,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连续用药,能预防此病。
3、驱虫要求与注意事项
选准驱虫时机:驱虫效果的好坏与驱虫时机选择的合适与否有着的密切相关。如“成熟前驱虫”。因为这样可以在产卵之前驱除虫体而彻底消灭病原体。
确定驱虫对象:一是根据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资料并结合临床症状,抽检一定数量的病畜;二是根据动物体质的强弱来定。一般对于有严重疾病或孕畜在怀孕期间暂时不要驱虫。
驱虫药的选择和使用:选择驱虫药应考虑药物的安全、高效、广谱、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药源丰富等条件。要注意选择广谱驱虫药或采取两种以上驱虫药的复合疗法。
用药量的确定驱虫药都是按体重每kg来计算用量的。
驱虫动物的管理:应在专门的场所驱虫;对驱虫后的动物应有一定的隔离时间,直到虫体排完为止;一般驱虫后5天内排出的粪便应利用堆积发酵的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在驱虫期间还应加强对动物饲养管理。
驱虫效果的抽查驱虫之后约一个月左右,应抽查一定数量的驱虫动物以了解驱虫效果。
大批量驱虫前应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性驱虫。
二、外界环境驱虫
指以杀灭外界环境中寄生虫为目的的各项措施。
粪便除虫:是预防寄生虫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措施。很多种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卵囊或包囊阶段是随宿主粪便排到外界的,做好粪便除虫工作将杀死外界环境中大量病原。除虫方法要求简便易行,既要杀死寄生虫,又不减损肥效。沼气发酵最好,其次是堆肥发酵。
四、保护性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
改进饲养方式,减少动物接触病原。地面平养改为网上平养、泥圈改水泥圈、放养改圈
养。禁止以生鱼虾、蝌蚪及贝类饲喂动物。勿用牛羊屠宰废弃物喂犬
保护饲料、饮水、场地、用具等不被病原污染。
用疫苗进行免疫或进行生物控制。
思考题:
阐述寄生虫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五章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第一节寄生虫的分类
寄生虫分类的主要依据:在同一群体内,其基本特征,
特别是形态特征是相似的。
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种(species)。
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性的生物类群。
寄生虫分类的原则
近缘的种归结到一起称为属(genus);近缘的属归结到一起称为科(family);依次类推,有目(order)、纲(class)、门(phylum)、界(Kingdom)。
进一步细分时,还可有亚门(subphylum),亚纲、亚目、超科、亚科、亚属、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等。
兽医(家畜)蜘蛛昆虫病学:研究由这些寄生虫在畜禽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兽医(家畜)原虫病学:研究由这些原生动物性寄生虫寄生在畜禽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兽医(家畜)蠕虫病学:研究由这些寄生虫在畜禽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第二节寄生虫的命名
双名制
“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即以拉丁文记载物种的名称,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两个词连在一起,作为物种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后,就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用双名法给物种规定的名称叫科学名或学名。例如:
思考题:
l科学命名法的概念;
l阐述寄生虫病的命名规则
著名白癜风专家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