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你想了解的疫苗问题都在这里

预防免疫接种的目的,是预防接种保障健康。我们孩子出生后能够逐渐的长大,在过程中有一个免疫系统在逐渐成熟,也就是抵抗疾病能力在逐渐成熟,在这逐渐成熟中,得病才能使免疫力逐渐的完善逐渐成熟。但生病过程大家都不喜欢,也不希望生病对孩子有损伤,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疫苗,通过预防接种来模拟生病。所以预防接种保证健康,是通过预防接种模拟生病过程,促使免疫系统成熟来保障的健康。

很多家长就想知道哪些疫苗一定要打,而哪些疫苗可以不打。下面,小编就把每一种疫苗预防相应的疾病,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介绍。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针:预防结核病度的卡介苗

妈妈们知道吗,宝宝在娩出后接种的第一针疫苗就是卡介苗,它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如果妈妈们在婴儿期也接种过卡介苗,那么不妨看看你的左上臂外侧,因接种反应造成的疤痕可能还留在那里呢。卡介苗一般接种于左上臂外侧,但根据局部皮肤状况,也可选用其他部位,如较隐蔽的大腿根部等。接种卡介苗后较少出现全身不适,只会在接种1个月左右时出现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整个过程可能持续2-4个月;期间,婴儿的注射部位会逐渐出现局部红肿、化脓、破溃、结痂、留疤,但有些婴儿无反应或反应过程不明显。大家一定要记住,整个的红肿、化脓、破溃过程是人造的,也就是说,不需用碘酒、酒精等消毒剂消毒。如果发现孩子的注射部位出现了破溃,也不许用碘酒、酒精消毒,只要用比较干的棉球蘸干、平常洗澡后给局部擦干就可以。如果我们用碘酒、酒精消毒以后,反而会削弱整个疫苗接种的反应过程和接种的效果。接种卡介苗后3-4个月可进行结核菌素测试,即PPD试验,以检测是否接种成功。PPD试验注射于左前臂内侧,注射后48-72小时由医生测量皮试反应程度,通过注射部位局部皮肤反应程度来评估接种效果。如果反应呈阴性,可考虑再次接种卡介苗。PPD皮试不是注射疫苗,只是进行检测,对宝宝同样不具有伤害性,家长无需担心,宝宝6岁后每年体检都可进行一次PPD皮试。

宝宝出生后就需要接种的疫苗: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作为乙肝表面抗原注射到人体内以刺激人体产生表面抗体,这也是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标志。乙肝疫苗可长期预防乙肝及乙肝感染的严重后果,如肝癌和肝硬化,并起到终生免疫的作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所有疫苗中相对来说应该最安全的,因为它现在是DNA重组疫苗,是相对最安全的。

准妈妈在接受第一次常规产前检查时曾做过乙肝五项的检查,以判断你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如果准妈妈确定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宝宝在出生后12小时内要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抗原状态不明时可先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会影响肝脏健康和功能,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肝损伤、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受到慢性感染的患者可将病毒通过血液、密切生活接触、性交或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传染给别人,而病毒可在受污染物体上生存多达7天,他人也可能因接触受污染的物体而受到感染。所有婴儿都要按时接种3次乙肝疫苗,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第一剂,出生后1-2个月内接种第二剂,出生至少24周(6个月)后接种第三剂,但不应迟于生后1年。对于母亲自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需生后12小时内注射单位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只需接种1次;母亲未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则无需注射。如果妈妈或家中有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感染了乙肝病毒,都应该对接种了乙肝疫苗的宝宝进行抗体检测,通常建议在第三针后至少3-6个月抽血检测抗体水平。

预防宝宝腹泻: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5岁以下儿童人人都可能传染,2个月-3岁患者最多。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轮状病毒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约50%-60%是轮状病毒性腹泻。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儿童腹泻占整个病死率的15%-34%。我国每年大约有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4。因此,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减毒活疫苗。在中国接种对象主要为2个月-3岁婴幼儿。不用热水喂服。需与其他活疫苗间隔2周以上。口服后一般无不良反应,偶有低热、呕吐、腹泻等轻微反应,多为一过性,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了解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PCV)7价和13价可用于2岁以下儿童来预防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炎、败血症等。肺炎有很多种,肺炎球菌是肺炎的主要致病细菌。肺炎球菌是导致婴儿、儿童和老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炎球菌不仅可以导致儿童肺炎,还是引发脑膜炎、耳炎、败血症等疾病的微生物。肺炎球菌可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不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长期吸烟等,肺炎球菌即可乘虚而入,引起各种疾病。肺炎球菌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肿胀、红斑,少数人有低热、疲倦、食欲减退、睡眠不稳等。所有不良反应均可自行消退。患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婴幼儿应暂缓接种,对于疫苗的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因先天性免疫缺陷、艾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禁用。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目前可用于预防肺炎球菌的疫苗主要有23价、7价与13价三种,23价多用于2岁以上高危儿童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7价和13价可用于2岁以下儿童,推荐3-6月龄开始接种,基础免疫3剂,每剂间隔1-2个月。12-15月龄加强一剂。如果7-11月龄开始接种,基础免疫2剂,每剂间隔1-2个月,12-15月龄加强一剂,与第二剂至少间隔2个月。12-23月龄开始接种,接种2剂,每剂间隔2个月。如24月龄以上儿童需要接种,接种1剂。给大家一个表,不同时间开始接种的,接种的剂次,以及接种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按时接种的话,可以按照这个表推荐的时间给孩子接种,是再接种一次还是接种两次,接种三次还是接种四次,这里有很好的一个明确的规定。

了解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瘀点,瘀斑。脑膜炎引起神经系统损伤,遗留听力下降,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为5-10%。流脑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有效手段。流脑疫苗有两种规格A群流脑疫苗以及A+C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多糖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A群流脑疫苗分别于6月龄,9月龄进行接种,至少间隔3个月,A+C群流脑多糖疫苗分别于3岁,和小学四年级进行接种,3年内避免重复接种。患有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抽风、脑部疾患等,及有过敏史者;发热、急性疾病;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肺结核等慢性疾病的活动期的人群,禁止接种。接种本疫苗后,反应轻微,一般无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个别儿童接种后,局部出现红晕、轻微疼痛,全身反应有低热,偶有高热。大多数接种者在接种后10~24小时出现,一般1~2天自行恢复,必要时可对症治疗。接种效果已证实A+C群多糖疫苗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有85%~%的短期效果。而2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接种1剂A+C群多糖疫苗可提供至少3年的保护作用。

了解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甲肝疫苗主要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由于制备原理的不同,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异。相对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灭活疫苗又分儿童型和成人型。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抗体阳性率可达98%~%,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凡是对甲肝病毒易感者,年龄在1周岁以上的儿童、成人均应接种甲肝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一次,6-12个月内加强免疫一次,两次间隔≥6个月,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只需要接种1针,上臂外侧皮下注射。注射疫苗后少数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全身性反应包括头痛、疲劳、发热、恶心和食欲下降。一般72小时内自行缓解。偶有皮疹出现,不需特殊处理。非常罕见报告头晕、腹泻、肌痛、关节痛、中央及外周神经系统炎症病变。过敏反应包括变态反应、惊厥,必要时应及时对症治疗。甲肝疫苗的接种禁忌包括:1、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5℃;2、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3、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4、过敏体质者,尤其已知对疫苗任一成分过敏者。

了解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型脑炎也称作日本脑炎也,这是一种相同的疫苗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两种。1、减毒活疫苗是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2、乙脑灭活疫苗是将乙脑病毒接种地鼠细胞或Vero细胞,经培养、收获、灭活病毒后,浓缩、纯化、冻干制成。灭活疫苗经2针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在60%-85%,次年加强注射后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明显,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8月龄以上健康儿童,通常在1岁时接种第1剂,2岁时接种第2剂。灭活乙脑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到10周岁儿童,通常在1岁时接种2剂,间隔7-10天,2岁时再接种1剂。接种部位均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需注意7、8、9三个月份不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疫苗接种时间顺延。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不良反应较少,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1-2天可自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主要包括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等,少数人可出现一过性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自行缓解。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乙脑疫苗的接种禁忌包括: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成分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妊娠期妇女;4、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5、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了解水痘疫苗: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易出现暴发或流行。水痘起病急,可出现发热、皮疹。皮疹可有斑丘疹、水疱、疱疹,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和头部多见。少数患儿可出现肺炎和脑炎等并发症。水痘痊愈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内。水痘减毒活疫苗是经水痘病毒传代毒株制备而成,接种水痘疫苗不仅能预防水痘,还能预防因水痘——带状疱疹而引起的并发症。现各地基本采用1岁半、4岁各接种一针的免疫程序;13岁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种2剂量,间隔6-10周。儿童及成人均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水痘减毒疫苗可与其他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同时接种,但需接种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接种本疫苗后一般无反应,在接种6-18天内少数人可有短暂一过性的发热或轻微皮疹,一般无需治疗会自行消退,必要时可对症治疗。个别罕见病例出现严重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等表现,需及时就诊予以治疗。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注射禁忌症包括: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禁用于已知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或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于淋巴细胞计数少于/mm3或表现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的个体;本品禁用于有先天性免疫病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中有先天性免疫疾病史者;妊娠期间禁用,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妊娠。

了解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流感疫苗可有效减少发生流感的几率,减轻流感症状。防止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人类同时感染人禽流感病毒的机会,并降低可能出现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的危险性。流感疫苗分为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三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副作用相差不大。建议流感流行季节前或期间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后12-24小时,少数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痛、触痛和瘙痒等,偶见硬结、皮疹。一般很快消失,不影响正常活动。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头晕、出汗、不适、乏力、发热、呕吐、咳嗽、腹泻和寒战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治疗,一至两天后可自行缓解。

但是在是否应该给宝宝接种流感的问题上,一直颇受争议。像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等疫苗的注射,已经是被使用了很久,多年来病毒基因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而且接种成功率高,可以保护宝宝远离相应疾病。而流感病毒不同,流感病毒的基因易变,今年的流感病毒和去年的流感病毒基因就会不一样,所以如果给宝宝接种流感疫苗,那么几乎是每年都要接种,而且流感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也只有不到60%,因此接种起来意义不大。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首先妈妈要知道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能引起宝宝感冒的病毒成百上千种,但其中大部分的病毒引起的都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并没有太大的危害,反而会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但是流感不一样,流感是当下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症状重,病毒毒力强,而且很多流感病毒因为基因突变的原因,现有的抗生素对流感并没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流感应该引起妈妈的足够重视,还是有必要给宝宝进行流感疫苗的注射的,保护宝宝免受流感的侵扰。

了解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是由3种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I、II、IIIX型)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本病很难防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脊髓灰质炎疫苗通过诱导机体产生主动免疫,从而达到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II型、III型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3价液体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儿童在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其发生率极低。脊髓灰质炎疫苗可用于婴幼儿、儿童和成人,主要用于2月龄以上(含2月龄)的婴幼儿,服用时间为2月龄、3月龄、4月龄连续服用3次,4岁加强一次。服用该疫苗后一般无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疫苗,个别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腹泻的表现,持续时间短,症状可自行消失。服用该疫苗3剂以后,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一般抗体有效保护期为3年。如果患有胃肠疾病,应推迟疫苗的口服日期,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剂型,遇热会失效,因此不能用热水送服,服用疫苗后半小时不要进行母乳喂养,否则母乳中的抗体会中和或杀死疫苗,对于发热、腹泻、急性传染病期间,牛奶过敏以及接受免疫制剂和激素类治疗的人群,不宜接种疫苗。

了解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都是严重的细菌感染,而且不光是引起我们名词上说的喉部的发炎、咳嗽,关键是会影响全身,甚至可以影响到大脑,可以危及孩子生命,属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现在我们给孩子接种的不是分别的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疫苗,而是联合的我们简称叫白百破疫苗,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一针接种的是有三种疫苗。

现在技术很先进,我们接种的是无细胞百日咳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为什么叫无细胞百日咳?是因为没有活细胞在注射液里头没有在疫苗里头,孩子接种后反应会非常小。接种时间应该在生后满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和十八个月接种。

另外呢,我们现在进口一种叫白喉无细胞、百日咳、破伤风、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针疫苗,如果家长经济状况允许的话,我们也推荐可以在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和十八个月,用这种五联疫苗,使用五联疫苗的孩子在两个月的时候起就不用接种注射型的脊髓灰质疫苗了。

了解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或动物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人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由粘膜感染引起,受染动物唾液内含狂犬病毒。传染动物主要是犬(超过90%),其次是猫。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接种狂犬疫苗后,人体血液中可出现抗狂犬病毒抗体,这些抗体可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如果被动物(如狗、猫、狼等)咬伤而又不能确定该动物是否为健康无毒动物时,医院处理伤口,或先自行用肥皂水对伤口进行反复彻底清洗干净,这样可将侵入的病毒大部分冲洗掉,然后尽快到卫生防疫部门注射狂犬疫苗。对重度咬伤者,除局部彻底清洗消毒外,还应在伤口周围应用狂犬病毒血清浸润注射。随后再注射狂犬疫苗。被咬的伤口不宜包扎和缝合,尽可能让伤口暴露。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与注射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咬伤后,注射越早,免疫效果越好,获得保护的机会越大。接种狂犬病疫苗具体分为:咬伤后预防及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前者应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疫苗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健康者预防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疫苗自问自答:

一、宝宝接种疫苗后不适,试试这些应对措施吧:

很多妈妈都会问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应该怎么预防、如何护理,其实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会有很多反应,而每个宝宝的反应还不一样。接种同一种疫苗,有的宝宝可能没有任何反应,但是有的宝宝就会出现不适,这跟个人的体质有关。首先要告诉妈妈的是,宝宝接种后的反应是不可预防的,所以,妈妈要做的是了解宝宝在发生反应以后如何适当处理。下面便介绍几种宝宝疫苗接种后的常见反应及护理方法。1、发烧:相比于其他反应,发烧是宝宝最常发生的接种疫苗后的反应。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接种到宝宝的体内后,肯定会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所以发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宝宝接种疫苗后的发烧现象,妈妈没有必要过于紧张,给宝宝做好发烧的相应护理就好了,及时降温、补水、提高环境温度。2、局部疼痛、红肿:有的宝宝在疫苗注射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因为宝宝的痛域不同,可能有的宝宝就会感觉到更疼一些,但是妈妈不要因为这样就给宝宝使用什么止疼药,如果宝宝真的哭闹剧烈的话,妈妈可以给宝宝进行局部冰敷,即可止痛,还会对局部的红肿有好处。3、腹泻、打喷嚏等其他过敏症状:有的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腹泻、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过敏所致,妈妈可以给宝宝吃一些开瑞坦抑制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二、宝宝生病期间,到底能不能接种疫苗?

宝宝在一周岁之前几乎每月都要接种疫苗,有时还要一次接种两种疫苗,疫苗本身是减低毒性的病原微生物制剂,如果在宝宝生病时接种了疫苗,会产生两方面影响——第一,疫苗本身会对宝宝的身体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低热、疲倦、皮疹等等,这会使原本就身体不舒服的宝宝感到更加不适,也不利于宝宝病情的恢复。第二,宝宝在生病时身体抵抗力较差,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不利于刺激身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影响接种疫苗的效果。因此,如果接种时恰巧赶上宝宝有腹泻、感冒、发烧等状况时,妈妈则需要注意,不应让宝宝接种疫苗,而是待宝宝痊愈后再补种疫苗。如果妈妈感觉宝宝的症状不好判断,无法把握是否该给宝宝接种疫苗,那么应及时将宝宝情况告知儿保医生,以获得专业的判断。当确实需要推迟接种疫苗时,妈妈可以跟儿保医生改约接种的时间。虽然按照儿保手册的提示,每种疫苗都有对应接种的月龄,但因为宝宝生病等原因推迟1-2周再接种对宝宝也没有不良影响,妈妈无需担心。若宝宝生病较长时间依旧没有痊愈的话,妈妈可以带上医生对宝宝疾病的诊断与儿保医生一起确定补种疫苗的时间。患急性疾病,如发烧、腹泻等时不建议接种疫苗,等疾病恢复后再补种疫苗。

三、宝宝注射疫苗后若有这些反应,记得联系医生:

疫苗是将致病菌、病毒灭活或减毒制成,一般情况下,宝宝在打疫苗后不会有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某些疫苗也许会对部分宝宝有疫苗作用,让宝宝好似得了一场小病,更有些严重的症状,需要请医生对宝宝进行专业的诊治。一旦发生了某些特殊的情况,妈妈就要及时向医生咨询或带宝宝就医,以免延误病情,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那么,宝宝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联系医生呢?让我们来一一列举,通常,如果宝宝在注射疫苗后两天内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该及时通知医生:1高烧超过40度。2异常的大哭,并且超过30分钟不缓解。3卡介苗接种后,腋下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一公分。4由发烧引起癫痫、抽搐(痉挛或者凝视)或四肢麻痹无力。5在注射后7天内,癫痫或意识发生变化。6所有过敏反应(嘴巴、面部或咽喉肿胀;呼吸困难;长皮疹)。7精神不振,变得嗜睡,妈妈逗引也无反应。注射疫苗后发生反应是正常的,不是副作用。但是如果出现高烧不退、反应差或过敏反应等应及时就诊。

AIRBaby送福利活动还在继续哦,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bjff/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