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第03讲细菌性痢疾

第03讲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分群及特点   

  志贺菌属分群及特点   我国以B(福氏菌群)群为主   痢疾志贺菌感染病情较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病情轻,多不典型。   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B群(福氏菌群)    中国人民多财多福!      A群(痢疾志贺菌)感染症状最重   B群(福氏志贺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D群(宋内志贺菌)感染最轻   

  小结:各群特点   

  生存能力       抵抗力弱   志贺菌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日。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伤寒伤寒杆菌患者和带菌者消化道(粪--口)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患者和带菌者消化道(粪--口)霍乱霍乱弧菌患者及带菌者消化道

  共性小结:慢性,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途径   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苍蝇、蟑螂)污染食物、水源、手及生活用品,经口感染。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的免疫力短暂,不同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霍乱好发季节——夏秋季      知识扩展

病原好发季节传播途径伤寒伤寒杆菌夏秋消化道(粪--口)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夏秋消化道(粪--口)霍乱霍乱弧菌夏秋消化道

  共性小结:夏秋

  发病机制   肠道损害      肠黏膜损伤   志贺菌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全身损害   内毒素吸收入血后,不但可以引起发热和毒血症,还可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DIC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临床上表现为中毒型菌痢。   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神经毒性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肠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可导致水样泻,甚至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病理   菌痢的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急性期肠黏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典型病变过程为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症,随后出现特征性假膜性炎症和浅溃疡形成,经1周病变逐渐愈合,不留瘢痕。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7日,一般1~3日。      典型急性菌痢      最常见   起病:急性起病   中毒症状: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腹部症状   腹痛       左下腹   部位:位于脐周或左下腹   性质:多呈阵发性,便前加重,便后缓解。   左下腹可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腹泻      黏液脓血便   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   

  里急后重   里急:   大便在腹,窘迫急痛   后重:   大便至肛,欲下而不下   

  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   镜检:有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   临床诊断   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确诊      急性菌痢普通型核心特点小结:   1.发热,腹泻(粘液脓血便)   2.腹痛(左下腹)   3.里急后重   4.粪便: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

  轻型(非典型):腹泻、腹痛、中毒均轻   无发热或低热,全身毒血症状轻微;腹泻每日10次以内,稀便黏液无脓血,轻微腹痛。多诊断为肠炎,便培养出志贺菌确诊。少数亦可转为慢性。   核心:无脓血便   中毒型:中毒重(脑,休克);局部轻   特点概述:   1.多见于2~7岁儿童   2.起病急,畏寒、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休克   3.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4.局部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陷阱考点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血压低;灌注差   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发绀,心率快,血压下降,神智障碍、心肾功能不全及多脏器衰竭。   血压进行性下降   血压低;灌注差   

  2)脑型(呼吸衰竭型):神智障碍+呼衰   剧烈头痛、烦躁、惊厥、抽搐、昏迷,瞳孔不等大等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可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3)混合型:(二者结合)   既有休克型表现又有脑型表现。   病情最凶险,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

  慢性菌痢   超过2个月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不愈者。   (1)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重,可导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大便间歇排菌。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又出现急性菌痢表现,但发热、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可发现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小结:各型核心特点   1.轻型:无脓血便   2.重型:腹泻数十次;多种并发症   3.普通型: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发热   4.中毒型:脑型(神智障碍;呼衰)休克型(血压低,灌注差)   无明显腹痛腹泻   5.慢性型:>2个月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大便常规粪便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如见到吞噬细胞则更有助于诊断。   大量白细胞   

  2.血常规 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达(10~2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患者可有贫血。   3.细菌培养 粪便培养出志贺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4.特异性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志贺菌核酸。   5.X线钡灌肠 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黏膜增厚等。   6.结肠镜检查 慢性患者可发现肠壁病变,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培养可提高志贺菌检出率,且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发病,有菌痢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等。   2.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3.粪便检查   镜检有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可临床诊断。   确诊需依靠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慢性患者可做乙状结肠镜检以助诊断。   鉴别   1.急性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病原阿米巴原虫志贺菌全身症状轻微,低热较重,多有发热,且较高腹痛轻,右下腹重,左下腹腹泻较轻重里急后重轻重大便肉眼暗红,果酱样,有腐臭粘液、脓、鲜血混合,无腐臭大便镜检少数破碎的白细胞,成串的陈旧的红细胞,可有滋养体大量成堆脓细胞,多数新鲜分散的红细胞大便培养阿米巴滋养体有志贺菌生长

  小结:阿米巴痢疾特点   轻 全身症状 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暗红色果酱样粪便   少 镜检白细胞少

  鉴别   其他细菌引起的腹泻 粪便培养   如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耶尔森菌等,也有黏液脓血便,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需依靠病原学进行鉴别。   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病原体   1)休克型: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可检出不同病原体。   2)脑型: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型疟疾鉴别,可检出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血涂片检出疟原虫。

  治疗: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隔离至消化道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饮食以流质易消化饮食为主,忌食多渣、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腹泻予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同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   腹痛剧烈者可予颠茄片或阿托品止痛。   2.病因治疗   根据当地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选择抗生素,疗程3~5天,目前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有:      (1)喹诺酮类沙星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2)二线药物主要为三代头孢菌素   (3)小檗碱(黄连素)有减少肠道分泌的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使用

  中毒型菌痢   1.对症治疗   (1)降温止惊   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退热药,将体温降至38.5℃以下;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予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肌注;反复惊厥者,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肌注后,再用水合氯醛灌肠。   (2)休克型   ①迅速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②改善微循环障碍,如山莨菪碱   ③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④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⑤有早期DIC者可予肝素抗凝治疗。   (3)脑型   ①减轻脑水肿,可给予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滴注,每4~6小时一次。   ②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人工辅助呼吸。

  2.抗菌治疗   药物选择基本与急性菌痢相同,但宜采用静脉给药,成人可用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病原治疗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通常联合或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延长疗程,必要时可多疗程治疗   3.对症治疗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有菌群失调者可予微生态制剂

  预防:   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随访,并给予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

  本章重点小结:   各群特点      重点小结   急性菌痢普通型核心特点   (1)发热,腹泻(粘液脓血便)   (2)腹痛(左下腹)   (3)里急后重   (4)粪便:大量脓(白)细胞、少量红细胞。

  中毒型菌痢特点(中毒重;局部轻)   脑型(神经症状+呼衰)休克型(血压低+灌注差)   混合型(两者结合)   治疗:首选喹诺酮类   









































治白癜风的方法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bjff/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