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预警!预警!
17号台风“鲇鱼”即将到来
一言不合又台风,
真是躲不了中秋也躲不了国庆啊……
(请允许小编苦逼一下,毕竟小编不是中小学生台风天有放假!)经历了“尼伯特”,经历了“莫兰蒂”,这次的“鲇鱼”威力更大更猛,大家一定要警惕,不仅仅是抗灾,灾后也特别要注意:
尤其是台风暴雨过后,内涝地区卫生条件差,极易发生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性疾病,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和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由于天气潮湿或者生活环境长期浸水,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也常会发生。
鼠媒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防治措施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各种类型的疫源地,结合农耕每年定期和突击性灭鼠保粮和灭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兴修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
3.健康教育: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4.免疫接种:菌苗接种后大约需经1个月左右,体内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所以菌苗接种通常在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农人员或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应在接种疫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
5.预防服药:口服强力霉素mg,1周内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鼠媒传染病,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青壮间发病率高。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1.人群预防:
(1)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蚊媒传染病
疟疾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
防治措施
(1)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
(2)对进入高疟区的人员必要时进行预防服药。
(3)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4)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5)加强防护,在蚊虫活动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防治措施
1.健康教育:将预防乙脑的知识教给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
2.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应在4℃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性。
3.灭蚊防蚊: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者一般出现持续2-7天的高烧(有时高达40℃),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大和皮疹。
防治措施
1.社区应定期组织对社区医生进行登革热知识和技能培训,发放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宣传单张,落实疾病监测与预防措施。
2.各级卫生系统应规划并实施乡镇及农村登革热防治的宣传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与报告病例。
3.做好防蚊隔离工作,避免蚊虫叮咬导致感染。
皮炎
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
浸渍性皮炎是皮肤的皱裙部位由于湿热、出汗,潮湿引起角质层浸渍,活动时使皮肤相互摩擦刺激而产生的浅表性皮肤炎症。浸渍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偶有蔓延至臀部及会阴部和脚趾,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长期浸渍在水中,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肛周脓肿或局部感染以致全身感染,是压疮发生的重要促成因素。
防治措施
1.避免污水直接接触皮肤,下水时尽量穿胶鞋或扎紧裤脚。
2.浸水后要及时清洁皮肤,扑上痱子粉,保持皮肤干燥。
虫咬性皮炎
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丘疹、风团或淤点,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痕迹。由于台风等恶劣天气导致居住环境成为螨类等动物生长的温床,更要注意防范。
防治措施
1.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换衣被。
2.一有前驱症状或出现风团样损害就应及时用药,可减轻发作。
3.注意室内卫生,放置蚊帐、蚊香驱蚊。室外活动时应做好防护,穿长袖衣服,适当喷洒驱蚊露。
参考:
王永怡,张玲霞.现代传染病防治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相国庆.传染病预防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