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二用药部位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

用药部位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

在中药中同一中药的不同用药部位功能基本相同,但是也有部分中药不同部位的功效,却是相反的如麻黄、麻黄根,这就值得大家应用这些药时加以小心。

一、麻黄、麻黄根

麻黄:该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草质茎。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麻黄根:异名苦椿菜,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

功能:敛汗固表

主治: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二、当归

当归,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当归按其部位不同可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全归四种。归头和血、归身补血、归尾破血、全归既可补血又可活血。

严格的来说:当归头-止血为主,当归身-补血为主,当归尾-破血为主,全当归-补血活血的功效,当归的各个部位的药效有所不同。

“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不流,“全”活血而不走

归头:根部膨大部位为,

归身:根部中间主干部位为,当归身偏於补血、养血

归头和归身二者均擅长补血润肠通便。

归尾:根部末端支根部位为,归尾擅长活血调经止痛。

当归头和当归尾偏於活血、破血

全当归:集头、身、尾于一体,故既能补血润肠通便,又能活血调经止痛。全当归既可补血又可活血。

当归须:偏於活血通络。

酒当归:(酒洗或酒炒)偏于行血活血。土炒当归:可用于血虚而又兼大便溏软者。当归炭:用于止血。

三、马鹿或梅花鹿鹿角、鹿茸、鹿角霜、鹿血、鹿胎盘、鹿鞭

鹿角:中药名。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分布于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

功效: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之功效。

主治:常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等病症的治疗。

鹿茸:是名贵药材。梅花鹿、马鹿是我国主要的茸用鹿。梅花鹿主产于吉林、辽宁;马鹿主产于黑龙江、吉林、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区。

功效: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

主治: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鹿角霜:,中药名。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等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等地。

功效:具有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之功效。

主治:常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等病症的治疗。

鹿血:为鹿科动物梅花鹿和马鹿的血液,系名贵中药。自古以来就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治病健身的珍品,以其为主的复方制品被称为仙家服食丹方。

功效:养血益精、行血祛瘀、消肿疗伤。

主治:治虚损腰痛,心悸,失眠症,肺痿吐血;崩漏,带下。

鹿胎:为干燥的鹿流产的胎仔或从母鹿腹中取出的成形鹿胎及胎盘,以酒浸,整形,烘烤,风干即为鹿胎。性温,味甘、咸。归肺、肝、肾经

功效:有补益气血、温肾填精之功效。

主治:可治疗虚损瘦弱、盗汗遗精、阳痿不举、月经不调、产后缺乳。可提高机体抵力,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将鹿胎以煎煮,焙炒,粉碎,加红糖熬制,即为鹿胎膏。鹿胎膏是以鹿胎为原料,辅以人参,当归等20多种珍贵药材及20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的,具有较强的补气养血、调以散寒的功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崩漏带下等症。

鹿鞭:,中药名。又名鹿肾,鹿冲。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性的外生殖器。宰鹿后,割取阴茎及睾丸,除净残肉及油脂,固定于木板上风干即成。以粗大、油润、无残肉及油脂、无虫蛀、干燥者为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咸辛,无毒;入肝、肾、膀胱三经;治阳痿,肾虚耳呜,妇人子宫寒冷,久不受孕,慢性睾丸发炎。但素体阳盛者慎服。鹿鞭使用方便,可泡酒,制作药膳,或煮食,或熬膏,或入丸、散。村品鹿鞭取自长白山梅花鹿,风干后泡酒、煲汤、切片泡水、熬膏皆可。

功效:补肾精,壮肾阳,益精,强腰膝。

主治:肾虚劳损,腰膝酸痛,耳聋耳鸣,阳痿,遗精,早泄,宫冷不孕,带下清稀。

四、莲子肉、石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藕节

莲子肉:

莲子,是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莲的种子。又称白莲、莲实、莲米、莲肉。莲,又称荷芙蓉、水芝。

:本品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无臭,味甘、微涩。

:入脾、肾、心经。

: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补中养神,健脾补胃,止泻固精,益肾涩精止带。滋补元气。

:心烦失眠,脾虚久泻,大便溏泄,久痢,腰疼,男子遗精,妇人赤白带下。还可预防早产、流产、孕妇腰酸。

生莲子肉性平偏凉,长于养心安神,用于虚烦,惊悸,失眠。

炒后有香气,性平偏温,固涩作用增强,长于健脾止泻,补肾固精。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

石莲子:石莲子又称甜石莲,为莲的老熟果实,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可入药,

:具有清湿热、清心宁神等功效。

莲子心: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取出,晒干。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子实中清嫩胚芽。

苦,寒。入心经。

清心热。

味苦,性寒。入心、肺、肾三经。

清心,去热,止血,涩精。治心烦,口渴,吐血,遗精,目赤肿痛。

莲房:

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花托。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实,晒干。

药材:干燥花托略呈倒圆锥形,多破裂,顶面圆形而平,径7~10厘米,高3~8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有纵纹及纵皱,顶面有多数除去果实后留下的圆形孔洞,呈蜂窝状,基部有花梗残基。质松软如海绵。气无,味涩。以个大、紫红色者为佳。

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等地。

:消瘀,止血,去湿。

:治血崩,月经过多,胎漏下血,瘀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血痢,血淋,痔疮脱肛,皮肤湿疮。

莲须: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雄蕊。夏季花开时选晴天采收,盖纸晒干或阴干。

本品呈线形。花药扭转,纵裂,长1.2~1.5cm,直径约0.1cm,淡黄色或棕黄色。花丝纤细,稍弯曲,长1.5~1.8cm,淡紫色。气微香,味涩。

甘、涩,平。

归心、肾经。

固肾涩精。用于遗精滑精,带下,尿频。

3~4.5g。

荷叶:

又称莲花茎、莲茎。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古称芙蓉、菡萏、芙蕖。

本品呈半圆形或折扇形,展开后呈类圆形,全缘或稍呈波状,直径20~50cm。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22条,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叶柄残基。质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气,味微苦。

苦涩,平。

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多种出血症及产后血晕。

3~9g;鲜品15~30g;荷叶炭3~6g。

藕节: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的节部。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茎(藕),洗净泥土,切下节部,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干燥的藕节,呈短圆柱形,长约2~4厘米,直径约2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中央节部稍膨大,上有多数残留的须根及根痕,有时可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节两端残留的节间部表面有纵纹,横切面中央可见较小的圆孔,其周围约有8个大孔。体轻,节部质坚硬,难折断。气无,蛛微甘涩。以节部黑褐色、两头白色、干燥、无须根泥土者为佳。

凉,甘。(熟品性温)

生品---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熟用---补益脾胃,益血生肌。

五、茯苓、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云苓皮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的根,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与茯苓完全无关。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健脾。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六、橘及其栽培变种橘核、橘络、橘红、橘叶、青皮、陈皮

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枝细,多有刺。叶互生,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

橘核: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种子。

性状鉴别:种子略呈卵形,长0.8-1.2cm,直径0.4-0.6c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一端钝圆,另端渐尖成小柄状。外种皮薄而韧,内种皮菲薄,淡棕色,子叶2,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以色黄白、子粒饱满、大小均匀者为佳。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

橘络:

橘络又名橘丝、橘筋,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的果皮内的筋络。由果皮内撕下,晒干。以凤尾橘络品质最佳,铲络品质最差。主产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l)凤尾橘络呈长条形而松散的网络状,上端与蒂相连,其下则筋络交叉而顺直。蒂呈圆形帽状。多为淡黄白色,陈久则变成棕黄色。每束长6-10cm,宽0.5-1cm。10余束或更多压紧为长方形块状。质轻而软,干后质脆易断。气香,味微苦。以整齐、均匀、络长不碎断,色黄者为佳。

(2)金丝橘络呈不整齐的松散状,又如乱丝,长短不一,与蒂相混连。其余与凤尾橘络相同。

(3)铲络筋络多疏散碎断,并连带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状小块,有时夹带橘蒂及少量肉瓤碎片。均以筋络多、蒂及橘白少者为佳。

功能:通络,化痰的功效。

主治:用于咳嗽痰多,胸胁作痛。

橘红:

指去橘络后的橘皮

除了化州产橘红外,中国的一些地区也产橘红,其中樟红系产于浙江黄岩地区的橘红;建红其形呈长条薄片,色紫红,主产于福建闽侯;温柑红主产于浙江温州,其片薄圆而小;沥红产于衢州,色橙黄带青,久贮过夏则变灰黑,较次。在全国各地所产的橘红,以化州橘红为主,药效也以广东化州产的为佳,医药著作所记载的橘红或"化橘红"就是指化州橘红.

广东化州产的“化橘红”、“化州橘红”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这是橘红在全国目前唯一获得批准注册商标的县市。橘红之家表示,这意味着化橘红、化州橘红真正指的是化州地区的橘红,其他地方不可以使用该名称。这就是为什么橘红和化橘红分开的原因。

功能:理气化痰,健胃消食,

主治:用于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之证。

橘叶: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叶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叶,随时可采,晒干或鲜用。

叶多卷缩或破碎,展平后呈菱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8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都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光滑,对光可见众多的透明小油点。叶柄常缺,偶有者,狭翅也不明显。质脆,易碎裂。气香,味苦。

苦,平。

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毒。治胁痛,乳痈,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疝气。

青皮:

青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歌曰:青皮系橘幼果皮,圆球横剖四花开,外皮深灰成青绿,硫肝破气消滞积。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主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癥瘕积聚;久疟癖块

1、青皮原药材清水浸泡,洗净捞出,闷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0.15cm薄片,晒干。饮片呈类圆形片状,切面黄白色,内有瓤囊。

2、炒青皮与麸皮用文火炒至微带焦黄色为度,铲出筛去麸皮,晾凉。麸炒可减破气之烈性,并能和胃。

3、醋青皮取青皮片公斤,用米醋15公斤拌匀闷润后,微火炒至微黄色透香气时取出,摊凉,能入肝,增加疏肝破气止痛之功。

4、青皮炭青皮片武火炒至焦黑色,取出。炒炭后增强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之功

5、酒青皮以黄酒为辅料,法同上,可增强辛散行气之力。

陈皮:

橘皮,又称为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广橘皮(陈皮)剥取时多割成3至4瓣。橘皮(陈皮)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橘皮入药以陈久者为良,故名陈皮、贵老。

王好古云:“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

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其中以广东新会、四会、广州近郊产者质佳,以四川、重庆等地产量大。

:性温,味辛、味苦。

:入脾经、胃经、肺经。

: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七、菘蓝、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菘蓝:

药材基源:干燥叶及根,根入药称“板蓝根”,叶入药称“大青叶”。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主治:用于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丹毒,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和腮腺炎等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g;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汤熏洗。

生态环境:海拔:-米。

资源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板蓝根: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在中国各地均产。

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tinctoriaL.)的根;

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的根茎及根。

其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

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烂喉丹痧等疾病。

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主产、江苏、安徽等地。

②马蓝根(《本草便读》)

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舌绛紫暗,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痈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肺炎,神昏吐衄,咽肿,火眼,疮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大青叶:

药材性状

干燥叶皱编成团块状,有时破碎,呈灰绿色或黄棕色。完整的叶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尖,基部渐狭,延成翼状,上面有时可见点状突起,下面中脉明显。叶柄长5~7厘米,腹面稍凹下。质脆易碎。气微弱,味稍苦。以叶大、无柄、色暗灰绿者为佳。主产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等地。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鲜者5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青黛:

也称靛花。马蓝、木蓝、蓼蓝、菘蓝等茎、叶经传统工艺加工制成的粉末状物,性寒、味咸,

性状鉴别

青黛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

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热毒发斑、吐血等症;外敷治疮疡,痄腮。

八、桑白皮、桑枝、桑叶、桑椹

桑白皮:

产于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省、广东省。以河南省、安徽省产量大,并以亳桑皮质量佳。

河南商丘,安徽阜阳、亳州等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区也在逐渐转移。商品主要来源于河南,浙江的临安、桐乡、建德,江苏泰兴等地。此外,四川、湖南、、广东、湖北、广西等省区亦产主为栽培。

亳桑皮:产于安徽亳州一带者。

严桑皮:产于浙江者。

北桑皮:产于江苏者。

桑白皮:各地所产桑白皮的统称。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桑枝:

: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该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至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皱纹,或有叶痕及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至0.5厘米,皮部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

: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桑叶: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采收储藏:10~11月霜降后采收经霜之叶,除去细枝及杂质,晒干。性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上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较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经;肝经。

功能:清肝养肝、疏散风热;清肺;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桑椹:

桑椹是桑科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桑树的果实,椭圆形,长1—3厘米,表面不平滑。未成熟时为绿色,逐渐成长变为白色、红色,成熟后为紫红色或紫黑色,味酸甜。《本草新编》有“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的记载。桑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

为桑科植物桑Morusmulticaulis的果实。

桑葚、桑葚子、桑椹、桑椹子、桑实、桑果。

该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比较少见的颜色成熟后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凉甘、酸、甜。

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桑椹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解除燥热。祖国医学认为,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九、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

瓜蒌: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除去梗及泥沙,压扁,切丝或切块。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9~15g。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瓜蒌皮:

栝楼皮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等的果皮。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等的果皮。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等的果皮。9~10月采收果实。对半切开,取出果肉和种子,将果皮洗净,先翻出里面晾晒,后晒外面。如遇雨天,应烘干,以免霉烂,烘时勿使火力过旺,并应依次翻动,以免烘熟。

采集:9~10月采收果实。对半切开,取出果肉和种子,将果皮洗净,先翻出里面晾晒,后晒外面。如遇雨天,应烘干,以免霉烂,烘时勿使火力过旺,并应依次翻动,以免烘熟。

药材: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状,长约6~10厘米,常连有果柄,长约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黄色,有鲜红斑块及细脉纹,内表面类白色至暗黄色,常附有未去尽的果肉。质硬而脆。芳香,带辣味。以颜色鲜泽、无果柄者为佳。

润肺化痰,利气宽胸。

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瓜蒌子:

药材基原: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及双边栝楼(T.rosthorniiHarms)的种子。

产地溯源:栝楼子主产于山东、安徽、河南;中华栝楼子主产于四川。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润肺化痰;滑肠通便。主治痰热咳嗽;肺虚燥咳;肠燥便秘;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脾胃虚冷作泄者勿服。反乌头。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栝楼: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mm,宽6~10mm,厚约3.5m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平滑,沿边缘有1圈沟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双边栝楼:较大而扁,长15~19mm,宽8~10mm,厚约2.5mm。表面棕褐色,沟纹明显而环边较宽。顶端平截。

瓜蒌子:除去杂质及干瘪的种子,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炒瓜蒌子:取净瓜蒌子,照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瓜蒌仁霜:将去壳的瓜蒌仁碾细,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后,压榨去油,碾细即可。

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9~15g。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天花粉: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rosthorniiHe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无臭,味微苦。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10~15g。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十、温郁金:郁金、莪术、片姜黄

温郁金: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温莪术、黑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的根茎。温莪术呈长卵形、卵形或纺锤形,长4~8cm,直径2.5~4.5cm。顶端长尖,基部锐尖或圆钝。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上部环节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须根痕,芽痕及侧生根茎痕不明显,有刀削痕。质坚重,击破面黄棕色或黄灰色,角质状,具点状或条纹状维管束。栽培或野生。生于向阳湿润的田园或水沟边上。主要产于浙江瑞安。冬末春初挖取根茎,除去细根,洗净泥土,入沸煮约2小时,以粉质略为熟透为度,取出放于竹帘上晒干。根茎含挥发油,其中含倍半萜醇及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如莪术醇(curcumol)、莪术双酮(curclione)、β-榄香烯(β-elemene)为抗癌有效成分。

活血止能;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疏肝利胆。主胸腹胁肋诸痛;妇女痛经;经闭;症瘕结块;热病神昏;癫狂;惊痫;吐血;衄备;血淋;砂淋;黄疸

郁金:

郁金,中药名。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rcenyujinY,H.ChenetC.Ling、姜黄Curcuma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et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药材性状: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长3.5~7cm,直径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温郁金的新鲜根茎切片称"片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心腹积痛、胸胁疼痛,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等血瘀气滞的症侯。

煮熟晒干的根茎称"温莪术",能破血散气,消积,用于闭经、痛经、症积。对于治疗子宫颈癌、子宫颈糜烂及多种皮肤病有一定疗效。

煮熟晒干的块根称"温郁金",能疏肝解郁,行气祛瘀,用于月经不调、肝炎、肝硬化、胆囊炎、心绞痛、癫癎、精神分裂症等。

莪术:

温莪术、蓬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et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环节稍凸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细胞充满糊化的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有含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散在。

莪术:除去杂质,略泡,洗净,蒸软,切薄片,干燥。

醋莪术:取净莪术,照醋煮法煮至透心,取出,稍凉,切厚片,干燥。

辛、苦,温。

归肝、脾经。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片姜黄: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的干燥根茎。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

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长3~6cm,宽1~3cm,厚0.1~0.4cm。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一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质脆而坚实。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略粉质。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

辛、苦,温。

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剌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

十一、黄芩,子芩,枯芩

黄芩

黄芩

HuánɡQín

RADIXSCUTELLARIAE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3~9g。

枯芩就是生长年限较长的黄芩,由于生长时间长而导致其根部的木部(即内部)腐烂发黑,这种黄芩药力较足,多用于清肺热,有时其支根"子芩"用于滋阴。









































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jbzz/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