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护士资格证第五章答案解析1

传染病-第一、二、三、八节概述、麻疹、水痘、猩红热

1.:B:考察水痘临床表现。该患儿皮肤同一部位出现不同时期的多种皮疹,最可能诊断是水痘。

2.:B:考察猩红热治疗原则。青霉素为该病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3.:E:考察猩红热护理措施。请记忆猩红热病人应隔离到症状完全消失1周,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

4.:A:考察麻疹的病因及流行病学。请记忆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传染源。

5.:C:考察水痘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水痘病人是水痘唯一传染源。

6.:C:考察水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7.:E:考察水痘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水痘患儿在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8.:E:考察麻疹临床表现。请记忆麻疹出疹顺序,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

9.:C:患儿为麻疹恢复期,有发热、惊厥,嗜睡,考虑并发了病毒性脑炎。

10.:B:考察水痘临床表现。该患儿发热,红色斑丘疹,呈向心性分布,数小时后变成小水泡,痒感重,最可能诊断为水痘。请记忆水痘的临床表现。

11.:C:考察猩红热临床表现。该患儿高热,咽痛,咽部脓性分泌物,周身针尖大小皮疹,全身皮肤鲜红,最可能诊断是猩红热。

12.:E:考察预防麻疹感染的措施。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需隔离观察21天。

13.:D:考察水痘皮肤护理措施。该患儿皮肤瘙痒,可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疱疹破溃、继发感染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14.:D:考察水痘预防感染护理措施。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

15.:D:考察麻疹辅助检查。请记忆麻疹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麻疹肺炎,该患儿有麻疹病史,出现低热、咳嗽,为区别肺炎与结核,可进行胸部X线摄片明确诊断。

16.:E:考察麻疹常见并发症。该患儿在麻疹恢复期,体温突然再次升高,出现嗜睡、惊厥等症状,最可能是麻疹脑炎。

17.:C:考察猩红热临床表现。该患儿高热,颈胸部皮肤鲜红,散在针尖大小充血样丘疹。咽部有脓性分泌物,“口周苍白圈”明显,最可能诊断是猩红热。

18.:B:考察猩红热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本病的致病菌。

19.:B:考察猩红热治疗原则。青霉素为该病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20.:D:考察猩红热护理措施。该患儿高热,颈胸部皮肤鲜红,散在针尖大小充血样丘疹。咽部有脓性分泌物,“口周苍白圈”明显,最可能诊断是猩红热。皮肤护理时应勤换内衣,温水洗浴,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液,以免加重皮肤搔痒感。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传染病-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C: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E: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天,平均70天。

3.:E: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D: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A: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B: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称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7.:C: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由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急,病程不超过半年,如早期卧床休息,注意合理饮食,戒酒,不滥用药物,保持乐观情绪,则预后较好,机体消耗小,不容易出现消瘦。

8.:B: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类型与表现。该患者乏力,纳差,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尿茶红色,巩膜黄染,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阴性,符合慢性淤胆性肝炎。

9.:D:考察肝性脑病护理措施。灌肠和导泻有利于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禁用肥皂水灌肠,因其为碱性,可增加氨的吸收。

10.:B: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该病人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皮肤瘀斑,腹水征阳性,血清总胆红素和转氨酶异常,是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征。

11.:D: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分3期,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黄疸前期起病急,以畏寒、发热、显著乏力、消化道症状为主,本期末尿呈浓茶色。少数病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

12.:B:考察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请记忆甲型肝炎病人自起病日起应隔离3周;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对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应定期检查;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45天。

13.:B: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肝疾病。

14.:C: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请记忆腹水病人有低蛋白血症,抽出腹水应当补充白蛋白防止症状加重。

15.:D: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腹水形成的因素有门静脉压力增高、低白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脏因素。

16.:B:考察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转氨酶升高、严重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均提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请记忆肝脏损伤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17.:B: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乙型肝炎接触者可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发病。

18.:C: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cAbIgM(+),HBsAb(+),提示为目前感染的乙型肝炎。

19.:A: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0.:C:考察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该患者怀疑“病毒性肝炎”,为确诊应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传染病-第六节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D: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HIV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其他有体液交换的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2.:E: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3.:A: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Ⅰ期:急性感染;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Ⅳ期:艾滋病。

4.:D:考察艾滋病治疗原则。请记忆由于妊娠本身造成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造成CD4+细胞的丢失,不仅加速进展为艾滋病,发生机会感染的概率也增大,HIV感染母婴传播概率非常大,所有预防性的治疗仍有不能阻断的可能,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终止妊娠。

5.:C: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6.:D: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感染艾滋病潜伏期,一般1~12年,平均6年,也有长达20年尚未发病的病原携带者,因各地区各个人种群体和各个个体不同。

7.:B:考察艾滋病概念。请记忆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

8.:D: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请记忆艾滋病患者皮肤常见表现,玫瑰糠疹在艾滋病中相对少见。

9.:A:考察艾滋病辅助检查。请记忆怀疑艾滋病感染者最重要的检查是HIV抗体初筛实验。

10.:D: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HIV感染的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传染,但感染率为1%以下。

11.:E: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体液和血液,隔离标志应是红色。黄色标志是严密隔离,是针对有高度传染性病人的隔离,若在艾滋病患者病室设置此标志,不利于患者与社会沟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从传染病隔离角度出发本病也没有必要设置黄色标志。

12.:C: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肺部感染以孢子虫肺炎最为常见,且是本病因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主要原因。

13.:D: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请记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中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14.:C: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15.:D: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此患者发热,腹泻,乏力,查体:全身淋巴结肿大,CD4/CD8比值0.8,考虑是艾滋病。

16.:B: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有10年血友病病史,考虑可能是治疗时经注射传播。

17.:D:考察艾滋病辅助检查。怀疑艾滋病病人首先应作抗HIV抗体检测。

18.:E: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该患者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紫绀,肺部罗音等呼吸系统症状,最可能肺孢子菌肺炎,肺孢子菌肺炎是最常见机会性感染。

19.:C:考察艾滋病临床表现。该病人患血友病,发热,腹泻,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CD4/CD80.8,最可能患艾滋病,且口腔黏膜出现紫红色结节,是卡波济肉瘤。

传染病-第四、七、九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D:考察细菌性痢疾病因及发病机制。菌痢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A:考察腮腺炎患儿护理措施。请记忆腮腺炎患儿鼓励多饮水、勤漱口,防继发感染;给予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以免引起唾液分泌增多,肿痛加剧。

3.:E:考察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该患儿痢疾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可以解除消化道隔离。

4.:D:考察腮腺炎常见并发症。该患儿腮腺炎后高热不退,头痛,呕吐,最可能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请记忆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

5.:A: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

6.:C: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请记忆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

7.:A: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常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8.:D: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措施。乙脑患儿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应鼓励并协助患儿翻身、拍背;痰液黏稠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给氧,减轻脑损伤。

9.:E:考察细菌性痢疾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带菌者是该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10.:C:考察细菌性痢疾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1.:B:考察腮腺炎常见并发症。腮腺炎患儿如出现中上腹剧痛,压痛和肌紧张,伴发热、寒战、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最可能并发症是胰腺炎。

12.:C:考察腮腺炎健康教育。请记忆无并发症的腮腺炎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

13.:D:考察腮腺炎临床表现。腮腺炎患儿腮腺管口红肿,但无分泌物。

14.:A: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乙脑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15.:D:考察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以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该患者最可能是菌痢。

16.:E:考察腮腺炎护理措施。观察患儿有无脑膜脑炎症状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脱水剂。

17.:E:考察腮腺炎临床表现。该患儿发热,腹痛,一侧腮腺肿大,外周血检查基本正常,可能是腮腺炎,应







































北京中科白癜风
白癜风什么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jbzz/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