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表现高热、流产、死胎和睾丸炎等症状,少数仔猪呈现神经症状。传播媒介为蚊虫,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病学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主要在夏季至初秋的6~10月份流行,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而隐性感染者甚多。
本病只在感染初期为病毒血症阶段才有传染性,以蚊虫为媒介而传播。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猪只均易感本病,发病年龄与性成熟期相吻合,一般6月龄左右。
在猪群中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传染源为患病带毒动物,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常发生在蚊虫等吸血昆虫活动猖獗季节和乙型脑炎流行地区。
临床症状本病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d。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常附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猪后肢轻度麻痹,步态不稳,也有的猪后肢关节肿胀、跛行。
个别表现明显神经症状,视力障碍,摆头,乱冲乱撞,后肢麻痹,最后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母猪常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除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外,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流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后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
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图1)。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有的生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d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同一窝仔猪有很大差别。
公猪除有上述一般症状外,突出表现是在发热后发生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较正常睾丸大0.5~1倍。患睾阴囊皱褶消失,温热,有痛觉。白猪阴囊皮肤发红,两三天后肿胀消退或恢复正常,或者变小、变硬,丧失制造精子功能。
图1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母猪流产,死胎,胎儿大小不一
剖检病变肉眼观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膜及实质水肿、充血、出血,全身皮下水肿,胸、腹腔和心包积液,实质器官有小点出血。繁殖母猪子宫黏膜充血、出血,表面有黏稠的分泌物黏着。公猪睾丸肿大,实质内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灶。
防制措施在疫区和周围受威胁区的猪场,对5月龄至2岁的后备公母猪,在蚊虫到来的前1~2个月(约为每年的4月至5月初),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1次,免疫后1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生精机能障碍。
杜绝传播媒介以灭蚊防蚊为主,药物可选择2.5%溴氰菊酯,百倍稀释,用喷雾方法喷雾舍室。将死胎、木乃伊胎、胎衣等深埋,消毒污染场地。清理场地积水。
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有条件可试用中草药:黄芩18g,生地、连翘、紫草各30g,生石膏、板蓝根各g,大青叶60g,水煎后一次灌服,小猪分两次喂服。
转自好兽医学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