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商品按其形状不同,有宽水蛭、长条水蛭及水蛭三种。
来源:为水蛭科水生环节动物蚂蟥(宽水蛭)、柳叶水蛭(长条水蛭)及水蛭的干燥全体。生于湖泊、池塘以及水田中。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苏、其他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
宽水蛭:呈扁平纺锤形,全体由许多环节组成,长5~9厘米,宽0.8~2厘米,常腹背相贴而呈拘挛状。体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背面黑棕色。体两侧及腹面为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有腥气。
长条水蛭:呈狭长扁平形(有的加工时拉成线状),体节明显或不明显。长5~12厘米,宽3~5毫米,体两端稍细,因加工时两端穿有小孔,所以吸盘不明显。背腹面匀呈黑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无光泽。气同上。
水蛭:呈扁长圆柱形,通常用线穿起,体多弯曲扭转。
主要成分:鲜品含水蛭素,为水蛭头部腺体的分泌物,是一种多肽。但在干燥生药中水蛭素已破坏。此外,其分泌物另含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还含有肝素和抗血栓素。
药理作用:破血逐瘀。所谓破血,就是能使蓄血或积瘀消散而吸收入血循环中或从大便泻出而解。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其作用原理似乎在于抗凝血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而促吸收。新鲜水蛭肯定是具有这些作用的,因为水蛭素能延迟或阻碍血液凝固,虽经煮沸,水蛭素仍能保持其凝血作用;又分泌物内的组织胺样物质有扩张血管作用。至于水蛭经过炮制成药材后,是否仍有抗凝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作用有多强?有效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有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来回答。
炮制:滑石粉烫鼓起,或黄酒炙切咀。
性味:咸、苦、平、有毒。
归经:入肝、膀胱经。
功能:通经、破瘀、消肿。
主治:瘀血停滞、经闭、血块积聚、丹毒痈肿、跌打损伤等。
临床应用:1、用于跌打损伤,如内伤挫伤,内有瘀肿、蓄血、可用水蛭锉末,或煅烧(存性)成末,再配三七末、麝香等,用酒或温开水送服,或浸酒内服。
2、用于癓瘕,在抗癌剂内试用,一般是配合其他抗癌中草药制成丸散片剂内服,例如配海藻制成水蛭海藻散治食管癌,但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使用注意:水蛭药力较猛,只适宜于邪实之证,凡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食用:1、体质素亏,脉软弱无力者;2、孕妇;3、有出血倾向者;4、贫血患者(因服水蛭后往往贫血更甚)。此外,服水蛭时一般要配补养气血药为助,以防对身体有害。
用量:不宜多服。入煎剂一般用1.8~4.5g,抗癌时最多用至6~9g,入散剂用0.3~0.6,最大量1.5~2.4g研末装入胶囊内冲服最好,因水蛭腥味难闻,入煎剂时更甚。
处方举例:水蛭海藻散:水蛭6g、海藻30g,共研细末,每服6g,以黄酒冲服。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原名丝瓜。
别名:丝瓜筋。
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丝瓜的干燥果实的网状筋络。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搓去果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筒形或长棱形,略弯曲,两端渐细,一般长30~70厘米,中间直径7~10厘米。白色或黄色,全体系由多层丝样筋络缠绕交织而成的网状物。体轻,质韧,有弹性,不易折断。切断面有三个大孔洞,有时里面残留黑色种子。气无,味淡。
以筋细、质韧,洁白轻松,无子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缩木醣和纤维素。
功效与作用:祛痰、祛风通络、活血消肿。据观察,作用为利尿解毒和清热。
炮制:切段,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胃、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
主治:筋骨酸痛、胸胁痛、乳汁不通、经闭、睾丸肿痛、便血、崩漏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气管炎、肺炎),小儿和老人均可用。如为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有高热、胸痛、痰难咳出,可于麻杏石甘汤或苇茎汤基础上酌加丝瓜络9~15g,能加强清热祛痰作用。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近年来已开始试用丝瓜络治疗,有一定止咳、祛痰作用,但效果不如丝瓜藤好。
2、用于跌打损伤、肿痛,尤其腰背和胸胁部瘀痛,常配行气镇痛药,如枳壳、橘络、柴胡等,方如通络止痛汤。
3、用于风湿关节痛、肌肉痛,尤其急性发作、局部肿痛、小便不利属于热痹者较适合,配防己、桑枝等,方如桑尖汤,或加入清热泻火剂中亦可。
此外,夏天外感暑湿,四肢困倦,小便短赤,可用丝瓜络、冬瓜皮、生薏苡仁各30g,水煎服。
用量:9~12g,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通络止痛汤:丝瓜络9g、橘络9g、枳壳9g、白蔻壳1.5g、柴胡6g、白芍9g、乳香6g、没药6g,水煎服。
注:广东、广西所产的丝瓜(带皮者),为同科植物棱角丝瓜(粤丝瓜),其干燥果实,长棱形,具韧性的果柄,果皮来黄色,上有8~10条纵棱脊。本品在广东、广西习称丝瓜布药用。其果实的筋络,与丝瓜的筋络相似。
附:丝瓜子
来源:为丝瓜的干燥种子。
产地:同丝瓜。
性状鉴别:呈扁平椭圆形,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厚约2毫米。种皮灰黑色或黑色,边缘有极狭的翅。种皮稍硬,剥开后内有种仁一枚,外被灰绿色的内种皮;子叶两片,黄白色。气无,味苦。
棱角丝瓜的种子较厚,卵形,黑色,有网状纹,边缘无翅。余同丝瓜子。
效用:清热化痰,润燥,有驱虫作用。
植物名::玉蜀黍。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高大草本,栽培于田间。
分布:原产于中英和南美,现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入药部分:须部。
采集期:夏天。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散甘。
功能:健尾、止咳、清心火、泻膀胱湿热。
主治、用量和用法:1、甜尿: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北芪、防党煎服;2、小便刺痛,配伍用;3、小儿鸡咳、配伍用。
验方:(治甜尿方)粟米须2两、茨实4两、清水六碗,煎成一碗服,兼食茨实。
(方解)粟米须民间用治甜尿,早有经验,本方配伍茨实以健脾益肾,故收效更大。
(方歌)糖尿最宜粟米须,配入茨实效更高,二两须来四两实,清泉六碗煎服苏。
附录:(粟米心)1、治麻疹发热口渴,煎作茶饮;2、治麻后痢: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载:治溺血验方:粟米心、须、荚三样生用或晒干均可,每次用数两,以清水数碗煎服一碗,热服,约服数十次。《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方第一集》沥皋医疗站治疗糖尿病验方:生粟米心焙干5钱、芥茏5钱,为细末,煲猪胰子(猪横脷),多饮有效。
《中医内科杂志第4号》内载:玉米须治疗肾病,综合病症12例,发热同时用氯化钾,效果更佳,究竟氯化钾对玉米须有何作用,尚得进一步观察。
《重庆祖国医学采风录》内载验方:玉米须2两,隔山消2两、鸦胆子3钱、去壳捣碎,煎服(连服一月),治噎倒呕吐,经久不愈,恐或食道癌者。
《中华医学杂志》(.10.-)据内载:以干燥玉米须50克煎服,治慢性肾炎9例,连用至6个月有效。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内载:治高血压验方:玉米须2两,晒干,水煎服,一日三次,服至血压降低时停用。
又:治糖尿病验方:玉蜀黍须水煎代茶饮之有效。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小梅卫生治疗膀胱湿热、小便刺痛验方:粟米心1两、清明柳枝1两,煎服有效。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枣仁。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干,灰褐色至棕褐色;幼枝绿色;枝上有针形刺和反曲刺。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主脉3条。花2~3朵簇生叶腋,黄绿色,小形,花柄短,萼片五裂,花五瓣,雄蕊五枚,子房二室,花柱短,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熟时红棕色。味酸。
产地: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省,此外内蒙古、山西、安徽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种子呈扁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中部厚约3毫米。表面棕色或紫褐色,微有光泽。一面较平坦,中间有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微隆起,一端有凹陷。种皮革质坚脆,内有浅黄色子叶两片,富油性。气微,味淡。以粒大饱满,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主要为白桦脂酸、白桦脂醇;又含脂肪油(约32%),固甾醇、蛋白质。有机酸等。
功效与作用:养肝、安心、安神、敛汗,其作用为:
1、镇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作用强于茯神)。生用效力较好,久炒至油枯后失去镇静效能。另有报道指出,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
2、降压。对实验运动能引起较持久的血压下降。
3、兴奋子宫。
炮制: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脾、肝经。
功能: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主治:虚烦不眠,惊悸健忘,虚汗烦渴。
临床应用:为治疗虚烦不眠的常用药。
1、治疗失眠,适用于血虚而致的心烦,不眠,对于兼有心悸不安、虚汗的患者尤为适合(可见于神经衰弱,尤其心脏神经宫能症)。常配茯神、龙眼肉和补益气血之品。方如归脾汤。症较重时宜配用其他安神药和珍珠母、夜交藤等,方如加减酸枣仁汤,临床疗效较好。
2、治疗体虚多汗,配五味子、白芍、党参等,方如枣仁止汗汤。
附:本品药性和缓,在安神的同时又兼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一般炒用。但从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而论,酸枣仁生用或炒用各有适应证,凡表现虚热、精神恍惚或烦躁疲乏者宜生用,或半生半炒,取其镇静效力较好;而胆虚不宁,兼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烦渴、虚汗者,宜炒用。
用量:3~19g,大剂可用至21~24g,甚至30g。有报道谓用量过大可引起昏睡甚至失去知觉,值得注意。
处方举例:加减酸枣仁汤:酸枣仁24g,茯神12g,朱砂0.45g(冲),党参9g,白芍12g,知母9g,川芎3g,夜合花9g,夜交藤15g,甘草3g,水煎服。
枣仁止汗汤:炒酸枣仁15g,甘草3g,水煎服。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石羔。
来源:为矿物单斜晶系含水硫酸钙矿石。石膏常生成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中常与石灰岩、粘土,岩盐共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省应城,以及山东、山西、四川、广东等省。
性状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大小不一。为纤维状结晶的聚合体。全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肉红色。天然横平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并常附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薄泥石层。体重质稍松软,易碎断。用指甲可以剥离。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小碎块可用手捻成细粉。气无味道味淡。
以块大色白无杂石者为佳。
主要成分: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药理作用:清热泻火、解渴除烦。
1、解热。经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热中枢而起解热作用。而且,可能由于发汗中枢同时被抑制,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较持久。
2、镇静。石膏所罕的钙质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故烦躁用之合适;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对高热引起的抽搐也有一定的镇痉作用。
3、消炎。因钙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故有消炎作用。
炮制: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寒。
归经:入肺、胃、三焦经。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谵语狂燥,因胃火引起的牙痛,头痛。为清解胃实热之要药。煅后外用生肌,敛疮,治烫火伤,痈疽溃疡等症。还可作石膏绷带治疗骨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候,为治疗温热病的要药。
1、用于治疗温热病中期和极期的气分实热。凡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热性感染性疾病,有高热、烦躁、大渴、大汗、口干、苔黄、脉洪大,均可用石膏解热镇静,常配知母,方如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如属营分、血分证候,有神昏、谵语、发斑(皮下出血),石膏要加重用,并要加配生地、犀角等,方如清瘟败毒饮。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石膏对温热病过程中日哺(下午4~6时)发热较甚者,更为适用;又温病之烦渴(属细胞脱水),虽饮水也不能止,但用石膏后能解渴(作用原理还未明了);此外,对脑膜炎的高热头痛,用石膏后常可收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2、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余热未退,心胸烦闷,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可用石膏清其余热,并配竹叶、麦冬等,如竹叶石膏汤。
3、用于治疗较严重的外感病(如流行性感冒)发展至有里热症状(如烦躁)。此时单用解表药效力已不够,要加入石膏,放如大青龙汤(用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
至于年长儿童患麻疹反应较剧烈,有高热烦躁时,在应用透疹药(如升麻、西河柳)基础上,加入石膏,亦属必要。
4、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牙周病、牙龈炎等)、口腔炎等,以石膏配熟地、知母,方如玉女煎。
5、用于产后某些热象,如产妇自觉有热,性情焦躁、恶心、呕吐、无乳或少乳,可用生石膏配竹茹、白薇、甘草等。过去认为产后宜温,石膏慎用,但实际上只要辩证准确,配伍得当,也可适当应用。
6、外用治疗火油烫伤,以生石膏粉铺创面,有凉感,并能止痛。
此外,石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只适于体质壮硕,表里俱实,有头痛、便秘、心烦、脉有力者,石膏可用30~60g,配牛膝15~24g,赤芍9g,甘草3g。
对轻症水肿患者,如外有表症,内有里热,表现头寒、头痛、口渴、心烦、尿赤者,也可用石膏配麻黄,表里双解,利水退肿,方如越婢汤。
又煅石膏粉外敷湿疹创面,可减少分泌。
使用注意:1、石膏只用于实证。如体质素虚,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一般不宜应用,必须使用时,应加参(人参或党参)调补。
2、石膏用时须打碎,先煎20分钟。
3、内服均可用生石膏,外用煅石膏。
用量:石膏质重,须用重量,量小无效,内服起码18~30g,在治温热病去实热时,用量尤大,成人用60~g,幼儿也要用30g左右,一般清热消炎用量较小。
处方举例:1、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伤寒论》:生石膏60g、知母15g、甘草6g、粳米12g,水煎服。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生石膏60g(打碎先煎),知母9g,生地20g,犀角0.6g(研末冲),黄连6g,栀子6g,黄芩6g,连翘9g,丹皮6g,桔梗6g,玄参9g,甘草3g,水煎服。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15g,生石膏30g(打碎先煎),麦冬9g,孩儿参(党参)12g,法夏9g,炙甘草4.5g,粳米9g,水煎服。
4、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打碎先煎),生姜6g,大枣5枚,水煎服。
5、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熟地24g,麦冬12g,知母12g,牛膝9g,水煎服。
6、越婢汤《伤寒论》:麻黄9g,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生姜9g,大枣4枚,甘草6g,水煎服。
注:1、广东钦州湾所产石膏为肉红色块片,表面常附有红色粘土。略似山东产的寒水石,但块层较厚。
2、山东潍坊地产的薄片红色石膏有些地区作寒水石用。
古籍名:三白草《唐本草》。
别名:田边藕。
植物名:三白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谷、沟边、溪旁或地湿的地方。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分布。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湿润地。
性味:性寒冷、清热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小便刺痛:生用1至4两,清水煎后冲沙糖服;2、血淋,配伍用;3、花柳白浊:生用1至4两,加猪瘦肉同煎服;4、红肿热毒大疮:生用加片糖捣烂、外敷患处。
验方:(治红淋方)塘边藕1两,刘寄奴1两,扁柏1两,清水三碗半,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塘边藕退热散瘀,下达小肠,刘寄奴活血止痛,扁柏凉血又能止血,合为凉血散瘀,止血之剂,治热性血淋有效。
(方歌)热胀膀胱迫血流,塘边藕退热清阴,加入刘寄奴扁柏,散瘀止痛愈血淋。
参考资料:李时珍云:“三台草生田泽畔,八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章胚”及“青葙”,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毛不变,五月开花成穗,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气味甘辛寒,有小毒。根疗脚气风毒胫肿,捣研酒服甚验。又煎汤洗疣疮。
《唐本草》主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炎、破癖,除积聚、消疗肿。
《藏器》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疟及胸膈热痰,小儿痞满。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成份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
《本草推陈》南京民间草药名为白节藕;用治火淋,虚淋,黄疸。
《植物名实图考》湖南民间用作治筋骨痛及夫人调经。
《百花湾》配神仙对坐草治黄疸。
植物名:荔枝。
生长环境:本品为常绿乔木。是栽培的果树,喜稍湿湿润肥沃的土壤,星散植于村庄或屋宅旁,或大面积栽种。
分布:我国南部地区,四川有少量栽培,广州附近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种植最多,品种不少,分类上统属一种植物。
入药部分:荔枝树叶,落于塘底越久越好且变黑的荔枝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市郊外,荔枝树附近塘底。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清热、解马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麻后热;2、麻后咳;3、麻后痢;以上均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
验方1:(治麻后热方)干塘底荔枝叶5钱,干大蕉皮5钱、干禾秧5钱、清水三碗,煎成大半碗作茶分服。
(方解)麻后热乃脏腑余毒未清,塘底荔枝也清肺金,解麻毒,治麻后咳;大蕉皮清肠胃蕴热而消滞,干禾秧清肝利水。药性平和,疗效甚佳。
(方歌)麻后咳热未清,塘底荔枝叶能凭,禾秧蕉皮同加入,清场消滞效更灵。
验方2:(治麻后痢及麻毒不清方)塘底荔枝叶5钱、麻骨头5钱、清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麻后致痢,由于麻毒蕴于大肠。本方以塘底荔枝叶解麻疹余毒,配麻骨头清大肠湿热毒,为民间治麻后痢常用方。
(方歌)麻毒未清转痢疴,大肠热毒蕴存多,麻骨头跟塘底叶,清肠解毒起沉疴。
参考资料:《广州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小梅卫生所治麻后肚泻验方:塘底荔枝叶1两、柚寄生5钱、白术5钱、粉甘草3钱、云苓3钱,煎服。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治癣验方:荔枝核1两研细,于米醋2两,调搽患处,效验准确。
桃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乔木桃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种子扁平长卵圆形,长1~1.5厘米,宽1厘米,厚3~5毫米。顶端尖中部膨大,基部钝圆而偏斜,边缘薄,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尖端一侧有一棱线状种脐,基部有台点,并自该处分散出多数棕色维管束脉纹。种皮薄而脆,易剥落,内有肥大子叶二片。富油质,胚根位于种子尖端部分。气微,味微苦。
以个大饱满,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脂肪油和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破血行瘀,油燥滑肠。其作用为:镇痛、消炎、解毒、通便。又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
炮制:去净种皮,用时捣碎。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活血行瘀,润燥滑肠。
主治:经闭徵瘕,蓄血,腹痛,外伤瘀血及肠痈,肠燥便秘。
临床应用:为祛瘀常用药。
1、治血瘀经痛、经闭,表现有下腹胀痈、经行不畅、夹有瘀块、血色紫黑、经血量少,甚或数月不来,舌质紫,或舌边有瘀点,脉涩或沉缓。治宜化瘀与调经相结合,常用桃仁、红花配四物、方如桃红四物汤;如气虚弱较甚,用桃仁、红花配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如气郁疼痛较明细,可在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再加柴胡、牛膝、枳壳等,方如血府逐瘀汤。
2、治跌打损伤而致的瘀血滞留作痛,无论论新伤、旧伤、内伤、外伤,都可用桃仁祛瘀。一般配红花、当归、桑枝、赤芍。如属伤后瘀血内蓄而有热结便秘,胁腹疼痛,则需配大黄、天花粉、柴胡、当归等,方如复元活血汤。如属伤后寒凝瘀滞,关节肌肉酸疼、僵硬而怕冷,得温则痛减,须配桂枝、白芷、当归等。
3、治肠燥便必,尤其适于跌打外伤后瘀热内积引起的便秘,或病后、伤后卧床多、活动少,影响到肠管蠕动减慢所致的便秘,取其有脂肪油能润燥而滑肠,常配火麻仁、当归、生地、枳壳等。如便秘由温热病或跌打损伤后“蓄血”引起,表现有腹部胀满疼痛、谵语烦渴、脉沉涩,或有发热,要配大黄、芒硝等加强下瘀清热的作用,方如桃仁承气汤。此方破血下瘀之力较猛。如果想作用稍缓和些,也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大黄代之。
4、用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和肺痈(肺脓疡),桃仁作为辅助用药,故苇茎汤和肠痈方均用之,其作用可能为消炎、祛瘀、排脓。
此外,桃仁对散瘀结积聚有一定作用,可配桂枝、茯苓、丹皮、赤芍等制成桂枝茯苓丸,试用于治疗体积不大的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
附:1、桃仁药性较纯,故在活血祛瘀剂中广泛应用,配破瘀药则破瘀,配行血药则行血,但单用力薄,一般不作为主药用;
2、桃仁与杏仁均能治便秘,但前人认为杏仁行气,便秘而见气郁者较适宜;桃仁行血,便必而见血滞者较适宜;并可参考脉象用药,脉浮属气宜用杏仁,脉沉属血宜用桃仁。以上区别可供参考,但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桃仁与杏仁可以同用于治便必,也可以互相代用;
3、孕妇习惯上不用桃仁,如治便秘,可用火麻仁加川朴代。
用量:3~9g,不宜多服用时须打碎(即为桃仁泥)。
处方举例:1、桃红四物汤:桃仁9g(打碎),红花6g,川芎4.,当归9g,白芍9g,熟地12g,水煎服。
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9g(打碎),红花9g,当归12g,生地15g,赤芍9g,川芎4.5g,柴胡6g,牛膝6g,枳壳6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
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桃仁6g(打碎),红花6g,柴胡6g,炮山甲1.5g,大黄(酒炒)3g,归尾6g,天花粉3g,甘草2.4g,水煎服。
4、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9g(打碎),桂枝6g,生大黄9g(后下),元明粉6g(冲),甘草3g,水煎服。
注:1、桃仁的栽培品个较大,野生品个较小而饱满,有些嫁接后的种子特别瘪瘦。
2、桃仁形状与杏仁近似,应注意区分。
3、未成熟的风落毛桃干燥后称“碧桃干”,中药用作固涩药,治盗汗、吐血、妊娠下血等。
天麻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赤箭”,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天麻之名首见于《开宝本草》。
别名:明天麻,赤箭。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食菌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寄主为密环菌。野生于较湿润的林下腐植质土壤中。现各地引种栽培。
产地:生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此外,西藏、吉林、辽宁、甘肃、河南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冬春两季擦挖,冬季产者称“冬天麻”,春季产者称“春天麻”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附着得菌素,洗净泥土,及时擦去环节上的鳞叶及粗皮,随机用清水或白矾水微浸,以防变黑,再蒸透,取出晾干或烘干。在烘干过程中,天麻受热膨胀,可用竹针刺破压扁,以防空泡。
性状鉴别: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大小不一,长5~15厘米,宽2~7厘米,厚0.3~2厘米。表面有黄白色或淡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呼“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状,淡黄白色或淡棕色。未蒸透者中间略有白碴,有时显裂隙。气微,味甘,微辛。
春麻与冬麻两者性状类似,唯冬麻肥厚呈油浸色,半透明,皮面光滑,皱纹较少,偶有鹦哥嘴但较短,坚实沉重,不易折断,断面明亮,如蜡状平坦。
以体大,肥厚,色黄白,质坚实,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佳。习惯认为冬麻优于春麻。
主要成分:含香草醇,香草醛、甙类、粘液质和微量氧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祛风镇痉挛,其作用镇静、镇痛、抗惊厥。实验证明,天麻能提高点击痉挛的阈值,又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熄风,定惊。
主治:眩晕头痛,惊痫抽搐。
临床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其性虽微温,但不偏于发散,也不偏于滋补,在适当配伍下,内风、外风都可治疗。
1、用于治疗眩晕,尤其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效果较好。前人的经验说,“眼虚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现代应用天麻治疗见证肝虚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症)和一般体弱所致的眩晕,取得一定效果,常配钩藤、菊花灯,方如天麻钩藤饮。痰湿较重者配半夏、白术,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见半夏项下)。
至于血虚(如贫血)所致的眩晕,一般以补血为主,不宜多用天麻,以防其温燥之性进步伤阻。必需试用时,只能加载补血剂内,酌情服四、五服便止。
2、用于治疗头痛,尤其与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效果比较确实,常配地龙、白花蛇、白芷、川芎等加强祛风镇痛作用,方入偏头痛汤。
3、用于风寒湿痹(偏重湿痹)肢体麻木瘫痪,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配秦艽、羌活、牛膝、杜仲等。
4、用于抽搐,配其他熄风止痉药,如治破伤风配南星、白附子;治“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引起的脑神经刺激症状,配全蝎,僵蚕等,方入天麻驱风汤。
使用注意:1、与钩藤比较两者功用大同小异,都能治头痛晕眩,且常同用。其区别是:钩藤甘寒、偏于治因热而生风的头痛晕眩,天麻甘温而燥,偏于治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晕眩;
2、如无天麻,可酌情选用下列其中一组药物代替:1、白蒺藜加钩藤;2、川芎加羌活、首乌、防风;3、土天麻。
用量:3~9g。
处方举例:1、天麻钩藤饮:天麻9g,钩藤18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6g,黄芩9g,杜仲12g,牛膝15g,夜交藤12g,茯神9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水煎服。
偏头痛汤:天麻15g,白芷12g,川芎9g,白花蛇9g,僵蚕6g,连翘9g,蝉蜕3g,竹茹6g,栀子6g,葛根6g,茵陈9g,水煎服。
注:1、天麻属于食菌植物,无根,也无正常的叶片,有极度退化的膜质鳞叶。全体不含叶绿素,依靠密环菌的养分生长。没有这种菌,天麻就不会生繁。
2、天麻是一种名贵药材,常有以下品种为伪充:
①茄科植物马铃薯(洋芋、土豆)的块茎、煮熟晒干。唯不具环节纹,亦无鹦哥嘴和凹脐,咬也不脆。
②羊角天麻,又名猪肚子,产于四川温州地区,甘肃亦产,原植物为菊科双舌蟹甲草或羽裂蟹甲草的根状茎。其形状各异,大的似纺锤形,小的形如橄榄。外皮黄白色,上有棕褐色小点(须根痕)。并有横环节。质坚体轻,断面多中空,角质状,当地农村常以此代替天麻药用。
③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根,刮去栓皮,煮熟晒干者。呈圆锥形,略似白芍。全体有细纵纹,并有残留稀疏的须根痕,顶端有茎基痕。质坚实,断面角质状。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