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猪用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何启盖库旭钢吴斌

摘要:我国实行?免疫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政策,兽用生物制品是重要保障。猪用生物制品是兽用生物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天然的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毒素、结构蛋白或代谢产物为原料,与佐剂、保护剂和赋形剂有机混合而制成的生物活性物质,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传统意义上,猪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诊断试剂、卵黄抗体、微生态制剂和干扰素等。抗菌肽为新兴的生物治疗制剂,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在疾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下文将分别介绍其进展与临床使用。

关键词:疫苗;诊断试剂;干扰素;卵黄抗体;微生态;疾病预防

一疫苗

(一)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疫苗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抗原性质可分为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和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根据疫苗功效则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1灭活疫苗

将分离培养的病原微生物(多数为强毒株)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将其灭活但保留其免疫原性,与不同的佐剂混合后乳化制成灭活疫苗。用矿物油为佐剂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在冷藏条件下不分层。目前,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佐剂有矿物油佐剂和氢氧化铝佐剂。前者多用于病毒性疫苗,如当前使用的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用氢氧化铝作为佐剂制备疫苗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疫苗在使用前摇匀即可,该佐剂多用于细菌疫苗。蜂胶佐剂多用于细菌苗和亚单位疫苗。

疫苗抗原的工厂化制备方法有:(1)细菌性疫苗:除了实验室研制少量疫苗时采用摇瓶培养外,选择合适的细菌液体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如仔猪副伤寒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等,其优点是能提高细菌培养量,降低成本。(2)病毒性疫苗:A、细胞培养:用原代或传代细胞培养增殖病毒,可采用传统的静止培养和转瓶培养工艺,如利用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猪伪狂犬病毒弱毒疫苗,用传代PK-15细胞培养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瘟疫苗毒株,但是费时费力。目前,悬浮培养技术如微载体和纯悬浮等技术,已经成功用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的培养和杆状病毒重组蛋白的生产。B、动物接种:将疫苗毒株接种敏感动物,收获动物的组织器官,研磨后,用于制备疫苗,如猪瘟脾淋疫苗的生产,就是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毒株接种健康家兔,收集家兔的脾脏和淋巴结,匀浆后,制备猪瘟弱毒疫苗;兔瘟灭活疫苗也是将兔瘟强毒接种本动物,采集死亡家兔组织而制成。但是,此方法的缺点是由于试验动物个体差异,导致疫苗病毒含量不稳定引起疫苗质量不稳定,同时,给动物无害化处理带来困难,随着构建合适细胞系以及细胞培养工艺的完善,采用接种动物达到繁殖疫苗病毒的的方式将逐步退出疫苗制备工艺中。

灭活剂的选择:不同病原使用的灭活剂及灭活条件不尽相同。常用的化学灭活剂有:(1)甲醛:大多数病原用甲醛即可灭活,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疫苗生产中使用的灭活剂。其原理是使与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等含有氨基的碱基结合,从而使核酸变性,同时与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羟基衍生物或二羟基衍生物,进一步与酰胺发生交联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一些物质的存在如Tri缓冲液和水解乳蛋白,影响甲醛的灭活效果;残留的甲醛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物,可引发机体癌症。因此,寻找更为合适的灭活剂是目前疫苗研究的趋势;(2)烷化剂:常用的有2种,即BEI(二乙烯亚胺)和AEI(N-乙酰乙基亚胺),这两种灭活剂在破坏病毒核酸时病毒免疫性抗原仍保留。由于化学性质较为稳定,BEI比AEI使用较广。自年起,OIE推荐用于动物疫苗病毒的灭活。BEI已经成功用于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使用烷化剂灭活后,需要加入硫代硫酸钠来终止灭活。(3)β-丙内脂(BPL):是一种杂环类化合物(C3H4O2),灭活效果是甲醛的25倍。其破坏核酸,不影响抗原。该化合物在水中容易水解,因此接种疫苗后局部刺激低,灭活病毒需要时间短,因此,是良好的灭活剂。不同灭活剂对不同疫苗抗原的灭活条件有所不同,需要仔细优化乃至对灭活后测定抗原的免疫原性,才能确定良好的灭活剂和效果。

灭活疫苗的用途:①新分离的病原,短期内难以致弱。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和兔瘟灭活疫苗;②血清型较多的病原,疫苗的保护力呈现血清型特异性,如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5个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猪链球菌(35个血清型)等;③变异频率高的病原,如新分离的口蹄疫Mya-98株。

猪用灭活疫苗中,有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单价/二价/三价)灭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乙脑灭活疫苗、猪链球菌病单价(二价/三价)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三价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强,疫苗毒株无毒力返强的危险;多数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不受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的干扰;贮存条件方面,一般需冷藏保存,不能冷冻。其缺点是,需要免疫次数多,接种后局部反应略大,甚至出现接种部位污染,可引起局部炎症脓肿,影响接种效果,也降低局部的肉品质量。

2弱毒活疫苗:

(1)疫苗种类指将毒力下降或毒力完全丧失的病原微生物,与牛奶、明胶等佐剂混合后经过低温冻干后形成的疏松状制剂。严格意义上,此类疫苗不包含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对基因组改变后引起致病性改变的微生物制备的弱毒疫苗。根据所含的疫苗毒株分类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细菌活疫苗:如仔猪副伤寒疫苗,猪丹毒-肺疫活疫苗;(2)病毒活疫苗: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3)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预防猪寄生虫的活疫苗尚未问世。

(2)疫苗毒株的获得弱毒活疫苗毒株的获得途径包括从自然界中分离获得、化学诱变、紫外线照射和人工传代等方式获得的。例如:伪狂犬病毒Bartha弱毒株是将分离的牛源强毒株在鸡胚中连续传代多次而获得;猪瘟疫苗弱毒株是将分离的猪瘟强毒石门株经过家兔连续传代而获得。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弱毒株需要进一步对全基因组测序后,才能了解基因组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而阐明致弱机制。

(3)活疫苗的制备过程:疫苗抗原的增殖培养工艺流程同灭活疫苗一样,需要通过细胞培养或发酵培养等,但在疫苗制备前无需灭活,但要求无杂菌,冻干工艺确保冻干前后疫苗毒株的变化不大。

(4)耐热保护剂的应用:我国冻干活疫苗多数要求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保存期为1年左右,而国外疫苗则可以在冷藏条件下保存2年左右。为了减少活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因环境温度过高引起活菌数或活病毒数量的下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疫苗制作过程中加入耐热保护剂,就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主要在冻干保护剂的配方上开展筛选和验证,改进冻干工艺,在家禽活疫苗应用较多,例如,中国兽医监察所王栋研究员以海藻糖、牛血清白蛋白、可溶性明胶、卵清蛋白、谷氨酸钠、蔗糖、山梨醇等保护剂成分,研究对火鸡疱疹病毒的保护性,其效果与国外产品相当。张云浦等用多聚蛋白胨、明胶、乳糖、水解乳蛋白、硫脲、PVP、精氨酸做为原料,筛选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87株的耐热保护剂。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动物疫苗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其中耐热保护剂的筛选和应用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该项目中,耐热保护剂将在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中得到应用。在提高疫苗制备质量中,冻干保护剂与冻干曲线的优化同等重要。我国常用的弱毒活疫苗较多,如猪瘟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乙脑活疫苗、猪丹毒活疫苗、猪肺疫活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猪马腺疫链球菌活疫苗等。

(5)活疫苗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是:A、免疫途径多样:可通过肌肉注射、滴鼻、口服等途径免疫。B、刺激产生黏膜免疫:除肌肉注射外,滴鼻和口服途径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形成黏膜免疫,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灭活疫苗无法比拟的,如沙门氏菌口服可以刺激机体肠道局部黏膜免疫。C、免疫后可刺激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效果较为确实。D、免疫次数少于灭活疫苗。E.接种后局部反应低。缺点: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如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等;受抗菌药物的影响如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丹毒-肺疫二联弱毒疫苗和猪支原体弱毒疫苗等;活疫苗运输保存条件严格,需冷冻条件。

3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获得毒力下降、丧失的突变株或构建以弱毒株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毒(菌)株,并利用它们作为疫苗毒株制备疫苗,包括基因缺失活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该疫苗与常规弱毒疫苗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后者采用常规技术,而非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致弱病原微生物,不确定其毒力致弱的分子机制。

构建基因工程疫苗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病原基因组中不同基因的功能,尤其是与毒力和生长密切相关的基因。在疫苗毒株中,所缺失的靶基因大多是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也是病原生长非必需基因;或者是用作为与野毒相区分的诊断标识基因。这些靶基因可以是缺失其中一部分基因片段或全部基因,也可以是插入外源基因,打乱该毒力基因的阅读框,使其功能失活。如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缺失了主要毒力基因TK基因(胸苷激酶基因)、gE基因、gG糖蛋白基因、gC基因、核苷酸还原酶(RR)基因;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基因缺失疫苗缺失了主要毒力基因ApxI和ApxIV,前者编码主要的毒素,后者是编码与鉴别诊断目的有关的毒素。正在研究的猪瘟E2基因缺失疫苗,其目的是以E2蛋白为诊断标识,建立鉴别诊断方法,与野毒感染相区分。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是利用自然变弱或人工致弱的病毒或细菌作为载体,表达其它病原的免疫原性蛋白,以此重组毒(菌)株制备的疫苗。其目的是研制多价疫苗,“一针免疫防多病”。在构建此疫苗中,插入的外源基因一定是病原微生物免疫保护相关基因,如猪细小病毒的VP2基因、口蹄疫病毒的VP1基因、乙脑病毒的E基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ORF5基因和流行性腹泻病毒的S基因和M基因等。

作为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的病毒或细菌,其主要特性是:致病力下降或缺失、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是安全的,基因组庞大、可容纳外源基因,并高效表达。常用的活载体有:伪狂犬病毒弱毒株、腺病毒、沙门氏菌弱毒菌株、乳酸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弱毒株。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课题资助下,开展了以伪狂犬病毒为载体,表达猪细小病毒、乙脑病毒、口蹄疫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研究。鉴于对其安全性的忧虑,我国规定转基因生物(包含基因工程疫苗)必须经历实验室和野外安全性观察测试,获得安全证书后,方能进行疫苗学研究,以申报兽用生物制品新兽药证书。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疫苗有: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猪大肠杆菌K88-K99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尚未正式上市。

4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将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基因组中编码免疫原性蛋白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制备重组质粒,这种质粒直接导入动物体内,利用宿主体内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该蛋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相应的细胞免疫和体液抗体,因而称之为DNA疫苗。制备核酸疫苗的常用真核表达载体有pcDNA3.1(+)、pSV2、pRSV和pCI等。DNA疫苗可以用大肠杆菌大量制备,成本较低。针对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的DNA疫苗报道较多。但基于是否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等安全性考虑,核酸疫苗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大量应用。RNA疫苗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核酸疫苗,主要在人类医学中,作为RNA类药物,用于抗肿瘤研究。主要过程是将病人肿瘤组织的mRNA扩增后,导入树突状细胞中,表达肿瘤抗原,增加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组织的敏感性,提高杀灭肿瘤组织的效率。在动物疫苗领域尚未见RNA疫苗的应用报道。

5亚单位疫苗与合成肽疫苗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提纯病原微生物中具免疫原性的组份,或者利用基因工程表达该组分,纯化后加入佐剂而制成。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亚单位疫苗中含有毒素I,毒素II,毒素III和外膜蛋白等,能提供对所有15个血清型的交叉保护力。我国使用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利用人工方法合成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抗原片段,加入佐剂制成。该疫苗的优点是抗原组分单一,纯度高,免疫反应强,副作用低;能迅速针对新出现变异毒株研制其合成肽疫苗。但是,其成本较高。

6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

将病原微生物中编码免疫蛋白的基因插入植物基因组中,获得表达病原微生物免疫原性的植物,再从植物中提纯蛋白用于注射动物或将植物直接饲喂动物,产生免疫力。用于表达免疫原性基因的植物主要是马铃薯、玉米、蔬菜、番茄、烟草和香蕉等,称为转基因可饲疫苗(ediablevaccine)。制备转基因植物疫苗可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构建稳定表达的整合表达系统,将病原免疫原性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而获得表达,并可遗传到下一代植物中;一种是构建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病原如农杆菌等,感染植物,使抗原在植株中获得瞬时表达。植物具有真核表达系统,能对表达产物进行修饰。此类疫苗在口蹄疫(拟南芥、苜蓿和马铃薯为受体)、猪传染性胃肠炎(马铃薯、花椰菜和土豆为受体)、猪流行性腹泻(烟草为受体)和轮状病毒感染(番茄和马铃薯为受体)等疾病防控中有研究的报道,但未见临床应用。目前的技术难题是:选择直接生食和贮藏方便的植物作为表达植株(烟草不适用于动物);目的基因的筛选和优化其密码子和使用合适启动子,使其表达量满足疫苗免疫剂量的要求;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的确定;并设法提高口服后黏膜免疫效果。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主要应用在胃肠道疾病预防中。

(二)疫苗评价指标:

1实验室评价

实验室评价主要是评估安全性、免疫效力、免疫持续期和疫苗稳定性等四个方面,是在可控的环境中测试疫苗的性能。

(1)安全性测定按照免疫途径要求,给本动物免疫2倍免疫剂量(灭活疫苗)和10倍免疫剂量(活疫苗),甚至连续2次使用免疫剂量接种,观察动物的体温反应、精神状态、局部反应(是否有肿胀和化脓现象)和生长状态(有的弱毒疫苗虽然不引起可见的体温反应,但影响生长)。安全性测定有时需要测定疫苗对与本动物密切接触的非靶动物的安全性。基因工程活疫苗则需要测定对环境中其它生物的影响。

(2)免疫效力评估主要是动物使用疫苗免疫后,在不同时间使用流行强毒株进行攻毒,观察是否成活、体温反应、生长指标和其他症状。同时,采集血清,测定抗体水平、细胞免疫水平和其它免疫学指标,确定这些指标与保护力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的是:A、对于慢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病和猪肺炎支原体,其评价指标不仅仅是死亡还是成活这一简单指标体系,应该观察其生长状况;B、在评估免疫保护力时,抗体水平不是唯一的免疫学指标,对于病毒病防控而言,细胞免疫指标如干扰素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结合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技术,从微观角度评估疫苗的保护力,有时根据不同疾病(如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需要定性和定量测定病毒血症持续期、动物排毒量与排毒期。减少病原排出体外,是疫苗使用后降低猪群内病原数量和循环传播,实施猪场内生物安全的措施之一。在安全性测定时,多数采用本动物,直接反映真实的安全性,但是,在免疫效力测定时,除了使用本动物外,随着动物福利理念的深入,使用替代动物(如猪圆环病毒疫苗评估时使用小鼠为模型)和测定疫苗抗原含量作为疫苗效力评价指标也逐步得到认可。

(3)免疫持续期将疫苗免疫本动物后,在不同时间连续测定其保护性免疫学指标,结合免疫学指标与保护力之间的线性关系,判定疫苗免疫后的时间长短。

(4)疫苗稳定性主要是不同批次疫苗在不同温度(室温、冷藏和冷冻条件)保存不同时间后,其免疫原性和物理化学性状是否发生改变。主要通过测定免疫后的抗体水平来确定。

2临床评价

疫苗研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临床评价指标除了观察安全性、测定免疫学指标和降低临床症状的出现外,应该评估其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性价比。价格过高的疫苗即使效果理想,但是,如果使用者的利润下降了,那么该项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也是有限的。

下面简要介绍常用病毒性疫苗的临床评价指标,供参考。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A.疫苗在免疫后是否降低猪群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B.疫苗使用前后是否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如受胎率、窝产活仔数,降低繁殖障碍;C.是否提高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成活率;D.是否提高商品猪的出栏率和体重。E.是否提高猪群中其它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

(2)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A.是否可以提高保育猪或全程的成活率;B.是否可以提高猪群的整齐度;C.是否可以提高饲料报酬;D.是否降低与其他疾病(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混合发生的概率;E.经济效益是否提高。

(3)猪瘟疫苗:A.是否控制猪瘟临床案例的发生,如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B.是否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4)猪伪狂犬疫苗:A、疫苗安全性都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免疫后是否会导致母猪流产、木乃伊胎等;B、是否会降低仔猪神经症状发病的比例;C、疫苗免疫后是否可以降低已经感染猪的排毒,这可以通过检测鼻分泌物中是否含有伪狂犬病毒来确定。D、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同样重要,但生产指标是否提高,这是最重要的指标。

(三)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

1、建立在正确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所需疫苗,不可盲从。对于多血清型菌株感染,应选择与当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免疫效果要确实。

2、确保疫苗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冷链保障。如疫苗的物理性状已经改变,如分层现象,不可用手工混匀后再使用,应丢弃。

3、细菌活疫苗使用前后不可同时使用抗生素或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4、建议使用于健康猪群;正在发病猪群使用紧急接种,可能会加快处于疾病晚期猪只死亡,但是会缩短猪群的病程,因此要有心理准备。

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干扰。不同疫苗接种之间至少间隔1周。不同疫苗的同时混合使用,要先做小范围的观察,如无副反应,再大群使用。

6、疫苗使用后,要做好生产记录,使疫苗效果评估更加准确和科学化。

二诊断试剂

(一)诊断方法与试剂种类

动物感染病源后,检测包含两个方面,即病原的各种蛋白质(抗体)和病原核酸。借助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或定位的检测,从而作出诊断。

1沉淀试验

一种测定未知抗原或抗体的定性试验。即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介质中相互作用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在琼脂糖中出现白色沉淀线。该技术已经用于副猪嗜血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血清型鉴定。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低。

2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表面包被(抗体)的颗粒性物质与相应的抗体(抗原)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相互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如猪伪狂犬的乳胶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由于只能检测IgM抗体,因此只能用于早期感染的诊断,不能用于免疫状况的评估。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属于凝集试验,已经用于猪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诊断。

3标记抗体技术

抗体经过酶标记或通过胶体金标记获得标记抗体,包括荧光素标记、酶标记和生物素标记。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是最为常用和广泛使用的方法。ELISA方法分为检测抗原和抗体两类。抗体检测方面,如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ELISA(分别有以灭活的全病毒和基因工程表达的gB和gE蛋白为抗原的ELISA)、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蛋白-ELISA试剂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xⅣ-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等。以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ELISA和以感染细胞为抗原建立的免疫荧光试验是猪圆环病毒病抗体检测的两个主要方法。ELISA方法主要用于大批样品的检测。迄今为止,免疫荧光检测扁桃体中的猪瘟病毒仍然是经典的方法,但需要特异性单抗。

4中和试验

利用已知病毒或标准血清,与未知血清或病毒孵化后,接种敏感细胞,观察细胞病变,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或者将已知病毒与不同稀释度免疫血清孵化后,接种细胞,计算中和抗体效价,较为准确反映疫苗的免疫效果。该方法使用较广,但是,由于担心活病毒的扩散,很难开发出中和试验的试剂盒,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

5PCR技术

针对病原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从病料中扩增特异性片段,判定特定病原感染;如以变异较大的靶基因作为扩增对象,则主要用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进化分析。16sRNA的扩增和序列分析,能检测多数病原。针对多病原混合感染,已经开发出多重PCR方法。环介导的核酸恒温扩增技术(LAMP)的敏感性高于普通PCR,仅需要恒温水浴锅,即可进行肉眼观测结果,在近几年中得到发展。DNA病毒可以直接以提取的DNA作为模板扩增,而RNA病毒则需要反转录过程,再进行PCR扩增。PCR技术比抗原检测方法敏感,但需要注意检测过程中环境和操作者造成的交叉污染。定量PCR可实现病原基因模板的定量测定,敏感性优于常规PCR扩增,已经有商业化试剂盒供应。

6基因芯片技术

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检测和分析技术,理论上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靶基因。但是,其价格昂贵,需要特殊仪器,因此没有真正作为动物疾病常规检测的手段。

(二)注意事项

在免疫猪群,尽可能使用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的鉴别诊断试剂盒,如伪狂犬病gE-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xⅣ-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口蹄疫3ABC-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通过PCR产物的测序分析,能进一步确认感染的病原。鉴于目前猪群带毒现象较为普遍,实验室检测出病原或抗体阳性,因此,检测结果必须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仅凭抗体或病原学为阳性结果,不参考临床信息,就诊断为某种疾病,会引起误诊。

三卵黄抗体和高免血清

将动物疫苗免疫产蛋鸡,收获鸡蛋,分离卵黄,搅拌均匀,即为卵黄抗体,其中含有特异性抗体。进一步提纯其中的IgY,即为精制卵黄抗体。卵黄抗体已经成功应用于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鸭病毒性肝炎等禽病的被动治疗,在猪腹泻病如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卵黄抗体制剂已经在临床上使用。

高免血清是将疫苗免疫某种动物,待抗体水平达到要求时,屠宰动物,收集血液,分离制备高免血清用于被动治疗。高免血清多应用于仔猪等。高免血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现象,需加以注意。如出现过敏,可紧急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以治疗。我国尚未批准高免血清的商业化生产。

四微生态制剂

凡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或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制剂,均可作为微生态制剂。将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在体外大量培养,再与赋形剂如玉米、滑石粉等混合,即为微生态制剂。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微生态制剂可逐步取代抗生素的预防治疗功能。我国已经批准了一些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如调痢生。直接使用活菌制备的传统微生态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受抗菌素的影响。如用活菌的代谢产物制备的新型微生态制剂,则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五干扰素

干扰素是动物体内在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的一种抑制病毒增殖的活性分子,也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活性。根据受体特征、基因序列和染色体定位,可以分为Ⅰ、Ⅱ和Ⅲ型干扰素等3种,其中Ⅰ型干扰素包含α-和β-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又称为γ-干扰素,Ⅲ型干扰素又称为λ-干扰素。猪用干扰素大多数为α-、β-和γ-干扰素。干扰素并非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是在体内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各个阶段。干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干扰素主要是利用大肠杆菌作为表达载体,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重组干扰素。在毕赤酵母的表达也有报道。在我国批准的干扰素制品是从猪白细胞中提取的天然猪白细胞干扰素。

六抗菌肽

抗菌肽是指在动物或昆虫体内分泌的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是动物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根据结构的不同,抗菌肽可分为五类:(1)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多肽,如天蚕蛹中的Cecropins和猪小肠中的CecropinP1;(2)富含某种氨基酸的线性多肽,如蜜蜂的Apidaecin。(3)含一个二硫键的多肽,如牛中性粒细胞中的Bactenecin;(4)含2个或2个以上的二硫键,如来源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的Defensins(含3个二硫键)。(5)羊毛硫抗生素,如来源于乳酸菌的Nisin。抗菌肽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破坏细菌细胞膜,造成菌体内物质外泄,引起细菌死亡。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其耐药现象较少报道。

抗菌肽的应用:提取天然抗菌肽,产量低。目前生产抗菌肽主要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生产,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系统,但由于其分子量小难以纯化,在表达的过程中容易对宿主菌本身产生毒性作用,反过来限制其大量表达,因而如何优化表达条件是抗菌肽生产的关键之一。天蚕素(cecropins)和防御素(defensins)还可通过人工合成实现商业化制备。抗菌肽作为新型生物制剂,可以通过饲料中添加,也可以作为兽医治疗制剂使用。

总之,随着科技进步,猪用生物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要预防猪病发生与流行,除了合理使用这些制剂外,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使用合格饲料、科学饲养管理乃至抗病育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全面地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兽医吧()将致力于为广大兽医建造一个休闲交友、学习交流、快乐成长的共同家园!内容精彩实用,收获不容错过哦!

亲,如果您想和更多吧友互动交流,您还可以加入到兽医吧QQ群(群号是:)里来哟!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zlcs/1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