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程序的制定
免疫程序的制定是否合理关系到猪场免疫的成败。一个猪场的免疫程序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科学的免疫监测做保障才可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来。
1、地源性因素:猪传染病的流行是有明显的地源性特征的,这就提示制定免疫程序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本地区的常发病,有针对性地去制定其免疫程序。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考虑的是了解猪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伪狂犬等,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大的疫病列入免疫范围。
2、季节性因素:最明显的就是猪的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是有一定的季节性的,多发生于天气炎热、蚊蝇活跃的季节,所以在4、5月份蚊蝇到来之前就应该在免疫程序的基础补加免疫猪的乙型脑炎,特别是后备猪群和基础猪群。另外还有就是寒冷的冬季,最好补加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有效地控制仔猪的腹泻现象。
3、免疫时机与次序:现代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根据猪的生理和免疫特性以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规律,最适于免疫接种的时间段叫作最佳免疫时机。最佳免疫时机是非常有限的,这表现在仔猪上就更加苛刻,一般认为0-65日龄是最为有效的免疫时间,而且通常要在7-45日龄之间完成所有的基础免疫。病猪和弱猪不宜进行免疫接种。每次免疫接种宜选择晴好天气,避开暴雨、大风、高温、气候突变等天气,以防环境变化加重应激而影响免疫效果。免疫优先次序是指猪场依据当地的疫病流行状况,选择哪些疫苗是必需接种的、哪些是次要的、而哪些是可以不接种的,以期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免疫特定时间,使所接种的疫苗能发挥最大的保护效力。当然,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猪病的免疫抑制现象。经大量资料证实,如果猪场将猪瘟和蓝耳病同时列入了免疫程序内,这就要求必须首先免疫猪瘟疫苗,至少间隔10天以上才可以免疫猪蓝耳病苗,这是因为猪蓝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显得特别明显,可显著的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
4、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猪只免疫时机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操作等客观原因,目前有大量的多价苗出现,特别方便。但是由于猪只和疫苗本身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疫苗都可以一次性注射完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所以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必须考虑在内。通常认为,在使用2种以上弱毒苗时,应相隔适当的时间,以免因免疫间隔太短,导致前一种疫苗影响后一种的免疫效果。病毒之间的相互干扰,可能因先接种病毒诱导产生的干扰素,抑制了后接种的病毒。疫苗与疫苗之间免疫间隔应该在1周左右,病毒苗与细菌苗之间可以适当缩短时间,但至少也得间隔5天以上。
二、疫苗的分类、保存和使用方法
1、弱毒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致弱或筛选的自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及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等。
弱毒活疫苗的特点是:疫苗能在动物体内繁殖,接种少量的免疫剂量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次数少,不需要使用佐剂,免疫产生快,免疫期长。其缺点是:稳定性较差,有的毒力可能发生突变,返袓、储存与运输不方便。
弱毒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病毒性冻干疫苗常在-15℃以下保存,一般保存期2年。细菌性冻干疫苗在-15℃保存时,一般保存期2年;2℃-8℃保存时,保存期9个月。
一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接种。
2、灭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使其产生自动免疫,这类疫苗称为灭活疫苗。如O型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和猪气喘病灭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的特点是:疫苗性质稳定,使用安全,易于保存与运输,便于制备多价苗或多联苗。其缺点是:疫苗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因此使用时接种剂量较大,接种次数较多,免疫期较短,不产生局部免疫力,并需要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
灭活苗一般在2-8℃冷藏保存。
一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接种。
3、基因缺失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强毒株毒力相关基因切除后构建的活疫苗。如伪狂犬病毒TK、gE、gG缺失疫苗等。
基因缺失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不易返袓;免疫原性好,产生免疫力坚实;免疫期长,尤其是适于局部接种,诱导产生粘膜免疫力。
基因缺失弱毒苗要求在-15℃冷冻保存。
一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接种,但对于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也可采用滴鼻(局部免疫,防止母源抗体干扰)的免疫方法,同样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4、多价疫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而制成的疫苗,如猪链球菌多价蜂胶灭活疫苗和猪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等。其特点是:对多血清型的微生物所致疫病的动物可获得完全的保护力,而且适于不同地区使用。
多价疫苗要求在2-8℃冷藏保存。
一般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接种。
三、疫苗免疫的注意事项
1、每次取疫苗时应由疫苗保管员查看冰箱温度,符合要求后交给兽医;兽医取到疫苗在使用前先要检查其疫苗瓶塞的严密性、疫苗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是否是自己所需要免疫的疫苗,对于弱毒冻干苗在稀释时检查疫苗的真空性。在给猪群注射完毕后应按要求做详细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免疫的日期、猪群、头份、有效期、生产批号和生产厂家等。
2、应正确对待免疫猪群所使用的针头大小。一般要求0-21日龄仔猪使用9×20?针头,21-70日龄使用12×25?针头,后备猪群、基础猪群使用12×38?针头,对于免疫油乳剂灭活苗使用16×38?针头。
3、疫苗注射部位必须到位。疫苗注射时多要求肌肉注射,是因为肌肉吸收快,疫苗很快进入血液,而如果注射到皮下,吸收减慢,效力降低,而如果注射进脂肪,吸收就更慢了,大部分疫苗将失去作用,也就相当于注射剂量不足。生产上给猪注苗时,给哺乳仔猪免疫要求饲养员必须配合兽医免疫接种,由饲养员将猪只捉起固定;给保育猪免疫时要求饲养员拿一挡板或铁网将猪只固定在一角,以便兽医免疫接种。对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禁止打飞针,但是对于后备猪群和基础群的免疫多采用的还是飞针,这样就要求兽医人员具有迅速、准确的手法(由于后备猪群开始限饲,在给猪只进行免疫注射时最好用饲料引诱的方法免疫接种,可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省时省力),对一针未成功接种的需要及时补针,确保免疫效果。
4、在接种疫苗期间原则上不使用任何药物保健,但是这在生产上是很矛盾的,这就要求在免疫菌苗时最好不使用抗生素、免疫疫苗时最好不使用抗病毒药物。
5、要有详细的记录:有详细的记录,才能保证大群中个别不便注苗的猪可推到下一阶段,也才能保证怀孕中期流产或长期不发情或配后不孕的母猪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补注疫苗。
6、免疫与药物之间的关系:
(1)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氯霉素和痢特灵等抗生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卡那霉素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四环素类:对巴氏杆菌菌苗免疫产生抑制。
(3)磺胺类药物:长期大量的使用磺胺类药物,可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抑制,免疫器官出血与萎缩等。
(4)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7、在给猪群免疫时,要求仔猪一窝/一圈一针头,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一管一针头,种公猪一猪一针头,以防止免疫接种造成的交叉感染。
四、必要的抗体监测
疫苗的效果需要抗体监测来补充,因为疫苗效果是看不见的,但要等到发现效果不好时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抗体监测可以及时评定防疫的成功与否,当效果不理想时及时补注会弥补以前的不足。重点疾病可采取一月一次,如猪瘟;其它疫苗则可在易发阶段或易发季节重点抽查;当附近有某种传染病发生时,必须进行该种病的抗体监测,以防意外。在作抗体检测时,发现初产母猪的抗体指数明显低于经产母猪,这样,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也就低于相同日龄的其它仔猪。这就要求对初产母猪所生的仔猪格外照顾,最好可以比经产母猪所生的仔猪提前免疫,但前提是必须做好详细的免疫记录。
五、免疫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多数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小时内发生。最急性的是刚注射进疫苗甚至注射针头还未来得及拔出而被接种生猪就已经轰然倒地了,粪尿失禁,呼吸极度困难,全身皮肤因充血、淤血而红一块紫一块,肌肉痉挛,四肢抽搐。若抢救不及时或不力可能在30分钟-60分钟内休克、昏迷而猝死。急救:对待过敏反应和严重的高热反应、消化道反应,因其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急救。而盐酸肾上腺素(1ml:lmg,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次每头lml,30min后可重复用药1次)具有强心升压、抗休克的作用,既能阻止活性介质的作用,又能平缓效应器官反应,故为本案的首选急救药(建议为接种疫苗必备药)。
2、高热反应:接种疫苗后有的发生不良反应仅表现为体温升高1.5℃-3℃,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呼吸粗重,卧地不起。
3、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接种疫苗的猪消化液分泌增多而口流白沫,胃肠痉挛而腹痛(起卧不宁)、呕吐、拉稀(严重的接种期间腹泻不止)。
4、妊娠母猪繁殖障碍:据观察,在配种后的第1个月内接种疫苗,容易造成胚胎死亡而引起久配不孕或空怀或滞产等不良反应,而在妊娠末期特别是妊娠天后接种疫苗(尤其是刺激性大的疫苗如FMD苗)则容易引起流产。已证实,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而感染胎儿形成垂直传染。因此在妊娠全期都最好不要接种活苗特别弱毒苗如CSF苗,以免疫苗毒株因垂直传播造成胚胎感染而引起生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和外观无异常但有免疫缺陷的仔猪。
5、抑制生长:即使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疫苗接种的生猪减食或停食、体温升高0.5℃-1℃等(当然3天内会消失),若产生了不良反应,生猪采食量会显著降低,加上产生抗体等需要消耗大量体能、体蛋白,所以免疫接种都会抑制猪的生长,造成疫苗接种猪体瘦毛焦,特别是限饲的后备母猪在反复多次的接种疫苗中更容易出现被毛长而无光泽的现象,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6、诱发疾病:接种疫苗也是一种应激刺激,能够使被接种生猪机体抵抗力出现一定时期的下降,相当于激活了接种猪体内、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侵入、生长、繁殖而为患。
7、局部硬肿:主要发生在疫苗接种时的注射部位,多见于灭活苗如FMD灭活苗等接种时。一般是在接种后立可发现,有红、肿、热、痛等典型的炎性反应,严重时可能引起局部性化脓,甚至脓毒血症。肿块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鹅蛋大,触诊坚硬,化脓时有波动感。
北京白癜风费用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