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七

知识点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以儿童发病率高,而戊型肝炎则主要发生于青壮年。

2、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肝炎有: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3、

甲肝

乙肝

病原菌

甲肝病毒(HAV)

乙肝病毒(HBV)

传染源

急性肝炎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慢性病人和HBsAg携带者

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平均5-7天。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消化系统症状。是甲肝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2、黄疸期:可持续2-6周。尿色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黄疸加深。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慢性最常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或肝脾大。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其次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

辅助检查

血清抗-HA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表明HBV有复制。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着。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预防护理

甲肝病人应消化道隔离,易感者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4、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临床上最严重的肝炎类型。黄疸迅速加深;肝

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精神神经系统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

5、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应用:乙肝疫苗+高效价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7、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和营养

为主。

8、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是: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

糖核酸(HBVDNA)和DNAP。

知识点

1、艾滋病的病原菌是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HIV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

2、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染。高危人群是: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和血制品使用者。

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I期):感染后2-6周,血清HIV抗体可呈阳性。

(2)无症状感染期(II期):无任何症状。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III期):全身淋巴结肿大。

(4)艾滋病期(IV期):是最终阶段。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孢子菌肺炎,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最多见的病原体是卡氏肺孢子虫。艾滋病最常见的继发性肿瘤是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

4、有助于判断艾滋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免疫学指标是:T细胞绝对值下

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

5、既有助于诊断,又可判断艾滋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是:HIV、RNA的

定量检测。

知识点

1、流行性乙脑的病原菌为: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蚊虫。乙脑传播以隐形感染最常见。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2、流行性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呼吸衰竭。

3、对流行性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特异性抗体是:IgM抗体。

4、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危险症状: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其中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

1、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皮疹始于耳后,肘窝、腹股沟等处有帕氏线。口鼻周围形成“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表现为“杨梅舌”。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

3、猩红热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更多护考知识点总结点击下面链接??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六)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五)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四)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三)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二)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一)

护考知识点总结(十)

护考知识点总结(九)

护考知识点总结(八)

护考知识点总结(七)

护考知识点总结(六)

护考知识点总结(五)

护考知识点总结(四)

护考知识点总结(三)

护考知识点总结(二)

护士资格考试重点总结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zlcs/19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