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30日上午8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滨路,偌大的会议厅座无虚席。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等余位专家学者见证下,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以下简称“省职防院”)副院长、原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嘉斌举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证书——年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
作为行业顶级荣誉之一,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两年评选一次,这一次只有2名获奖者,陈嘉斌是其一。
特殊意义不止于此。该奖项要求候选人在毒理学领域取得学界公认的重要突破、突出贡献或解决重大毒理学问题,此前的获奖者多为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知名专家。而陈嘉斌长期从事职业中毒救治与应急毒理学研究,成医院病房、工厂车间、山间田野中。
年从中山医科大学6年制本科毕业加入省职防院至今,陈嘉斌无数次临危受命、星夜驰奔,负责或参与了数百起省内外重大职业中毒、不明原因中毒等事故调查处理,牵头建立了有机溶剂中毒患者救治关键技术体系,打造了涵盖“现场—临床—实验—管理”的完整中毒防治模式,构建了立体化、广覆盖、医防结合的广东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
“我个人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奖项是对广东省中毒急救毒理研究、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肯定。”陈嘉斌笑着说,在省职防院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只是其中一人。在他之前,无数前辈留下了宝贵的成果经验;在他身后,更多年轻力量正投身这项重要事业,持续守护亿万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幸福。
01
36年觅毒追凶
阿秀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丈夫为何一夜变成“精神病”?
数天前,吃饭时张生突然冲向门外,一头扎进了路旁的河道。阿秀吓了一跳,医院。到了急诊科,张生始终不配合检查,不仅对所有人破口大骂,甚至打伤了一位医生。几经辗转,医院。但很快,精神科医生也觉得不对劲,张生时而清醒,时而癫狂,异常行为并不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表现,相关治疗也没有效果。诊治又一次陷入僵局。
此时,临床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提议,请陈嘉斌来会诊。了解情况后,陈嘉斌考虑可能是中毒,建议尽快采集血液尿液样本送省职防院化验分析。
“一查,果然是急性有机锡中毒。”陈嘉斌回忆,他立刻安排张生转入省职防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又带队前往张生所在的工厂和住所,将所有工艺流程、生活轨迹中可能接触到的物品采样化验,揪出了“凶手”——三甲基氯化锡。
这是一种能导致精神错乱、低血钾的独特化学物,常作为杂质存在于劣质塑料中,搅拌、加热时可以挥发,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会脑水肿死亡。因为潜伏期有个体差异,早期症状也没有特异性,中毒者可能被延误治疗。张生是幸运的,由于诊治及时,他不久便康复出院了。
各类不明原因中毒事件发生时,陈嘉斌能够作出快速、准确判断,凭借的是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
为了锁定毒物,他曾深入污染区爬树挖泥、也曾在有毒车间凿墙采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了明确染毒经过,他引导患者一遍遍回忆工作、生活中未曾注意到的致命细节,找到关键节点;为了完善线索链条,他组织模拟工厂作业流程,还原中毒现场,只为测量到准确的毒物浓度;为了救治更多中毒者,他带队辗转千里,足迹遍布贵州、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广西、上海等省市。
一次,河源某地发生集体中毒事件,患者均出现肝功能异常、凝血时间改变等症状,与老鼠药中毒有些相似,当地医生便将推测结果向上汇报,省职防院也派出专家参与调查。陈嘉斌处理过多起老鼠药中毒事故,立刻发现不对,“敌鼠钠类老鼠药中毒往往是先出现凝血问题,后才出现肝功能异常,这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
在他指导下,当地重新排查,发现真正的病因是患者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米粉。米酵菌酸是一种通过消化道黏膜吸收的强毒性物质,可引起呕吐腹泻、乏力烦躁、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导致死亡。“这种毒物很少见,但致死率很高。”他说,当地立即对相关生产厂家进行排查,省职防院也向全省发出预警信号,避免了更多中毒事故的发生。
遇到更狡猾的毒物,捕捉、侦查难度很大。但陈嘉斌不是孤军奋战——“追毒神探”的强大不仅因为其智慧,也因为有足够多的“华生”。
年春天,鞋厂女工阳艳半夜突然昏迷,医院抢救,但始终无法查出病因。病情持续加重,一周后,医院不得不下达病危通知书。正当家属准备放弃时,接到会诊通知的陈嘉斌连夜赶到,初步判断是急性二氯乙烷中毒。
年,他开启职业生涯中第一起不明原因中毒死亡事故调查,就是急性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症状几乎一致。“该患者是不是职业中毒,一开始是有争议的。”陈嘉斌回忆。与一般职业中毒发病不同,二氯乙烷中毒患者都是脱离岗位数小时后发病,又是零散出现,工厂上报的化学品显示低毒,生产环境中也没有发现特定的毒物浓度。
双方僵持不下时,长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的省职防院毒理实验所通过动物实验一锤定音。
“我们使用工厂提供的化学品模拟车间环境,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毒理实验所所长刘莉莉介绍道,“虽然是低毒物质,但低浓度持续染毒4小时,动物会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症状。停止染毒后症状消失,但再过数小时,动物开始接连死亡,病理检查均发现迟发性脑水肿。这与中毒工人的症状基本一致。”
有了这些基础,与二氯乙烷的又一次狭路相逢,陈嘉斌跑赢了死神。他判断阳艳还有抢救机会,连夜将其转送至省职防院检查,确认是二氯乙烷中毒后进行针对性治疗。2天后,这名19岁的花季少女便苏醒了。
▲陈嘉斌(中)调查二氯乙烷中毒事件
“无论做临床医生还是研究员,没有见过毒物、没有见过中毒患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专家。”他说。工作36年,他与各类毒物的战斗从未停止,累计处理重大中毒事件多起,跨省会诊和指导职业中毒事故处理余起,成功抢救多例严重中毒患者,让无数中毒患者重拾健康。
因贡献突出,他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全国卫生应急先进个人等,相关科研项目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等。
02
把猛兽关进笼子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外来的化学品使用占了全国的大部分,一些不明毒性、我国没有标准的化学品也从这里陆续进入国内。”陈嘉斌说。它们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有时也会成为伤害劳动者的猛兽——职业病防治的战线需要不断前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猛兽关进笼子里。
不同于临床救治的生死时速,源头预防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年7月末,在某电子厂上班的阿英突然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便再也无法独立行走了。怪病1个月前就初现端倪——每次走出灌洗车间,她的双腿总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还经常莫名其妙地摔跤,上下楼都需要扶着栏杆。
更诡异的是,同一车间,摔倒的女工越来越多。到当地诊所检查,大多被归结为感冒、湿气重,服药休息也不见好转。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大巴车将38位患病女工送到省职防院时,她们大多已无法自主站立,是陈嘉斌带着10余位医护人员,将她们一个个背上4楼的住院部。看着这群肌肉萎缩、形容枯槁的女工,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他判断,这可能又是一起正己烷引起的中毒事故。
果然,随即成立的省、市职业病处理小组监测发现,清洗车间的正己烷浓度超过卫生毒理学指标数倍。“我们对车间所有工人进行现场体检,发现76人全部中毒。”陈嘉斌感到非常痛心。
正己烷俗称白电油,是一种高效的工业用清洁剂、粘胶剂,在许多行业应用。虽然其急性毒性分类属于低毒物质,但具有高挥发性和高脂溶性,吸入气体或沾及皮肤都会被人体吸收,而且会在体内蓄积,长时间接触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但同时,彼时国内医学界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也缺乏车间卫生标准和职业中毒诊断标准,部分工厂使用正己烷时几乎不考虑通风排毒,有些工人甚至用正己烷洗手。
这一起正己烷职业中毒事故敲响的警钟声震耳欲聋,省职防院深刻地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