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育儿指点幼儿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

育儿指点幼儿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

?????

幼儿急疹由病毒通过唾液飞溅而传播感染。由于宝宝身体虚弱,抵抗力相对较差,一旦接触过幼儿急疹极有可能感染。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幼儿急疹病发很急,宝宝突然高热,热度一般为39℃~40℃,有时乃至到达41℃,但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高热延续3~5天后周身出现红色皮疹,体温也随之下落。通常皮疹为淡玫瑰红色,直径为2~4毫米。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额、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一到两天后皮疹开始消弱,不留色素镇静及脱屑。

由于本病可通过成人无症状携带病毒,所以很难预防病发,婴幼儿如以往未患此病,多为易感者。如果出现发热,应及时救治,并暂时进行隔离。

目前对幼儿急疹无特殊医治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和进行对症医治。幼儿急疹多数在一周就可以消弱,一般不需要用药。注意保持透风良好,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如果宝宝胃肠不适,可暂停进食辅食,仅喂奶和米粉便可。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病发为主,可引发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多数患者可自愈。个别宝宝如果病情发展快,致使死亡。主要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会出现,特别在夏天和初秋多发,宝宝感染病毒后,病毒通常会潜伏3~7天才病发。手足口病感染早期,宝宝开始出现发热一般为38℃左右,咳嗽、流涕、流口水等症状。病发1~3天后,宝宝口腔黏膜出现分散状疱疹,小如米粒,痛感明显;手掌或脚掌也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臀部也会出现,但不会发于脸部和身躯。宝宝身上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不会引发瘙痒或痛苦。多数患儿属于轻型病例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宝宝体温下落、皮疹消弱,可自行康复。重型病例手足口病发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瘫痪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乃至昏迷等。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重视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品。居室要常常透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得病宝宝。疾病流行期间,应每天凌晨检查宝宝的皮肤(如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宝宝体温的变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以蚊虫叮咬为传染源,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但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时间贮存宿主。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是通过蚊子(三带喙库蚊等)叮咬传播。

一般说来,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病发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没有症状的隐性感染取得免疫力。病后免疫力强而持续时间久,很少有二次病发者。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病发后先有发热、无力等全身不适的症状,1~2天后体温逐步增高,乃至高达40℃以上,多延续1周左右,并伴随恶心、呕吐、抽搐和意识障碍,同时有嗜睡或昏睡乃至昏迷等症状。临床表现以轻型乙脑患儿占多数,一般给予相应的护理不会留下后遗症。重症宝宝病后常常留有痴呆、瘫痪、失语、失明等后遗症。而重症时通常会出现昏迷、烦躁、反复或延续抽搐。

消灭蚊子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积水.完全消灭蚊蝇孽生地。同时做好人群防蚊工作,如挂蚊帐,用蚊香等。6个月以上的宝宝在“乙脑”流行季节要注射乙脑疫苗。

感染性腹泻多由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随食品或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进入消化道引发。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外观多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时宝宝排便经常哭泣,似有腹痛,偶有呕吐;宝宝体温大多正常或发低热,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属于轻度腹泻;如病发急,腹泻次数1日内多于10次,乃至几十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粘液;可伴随频繁呕吐,很快出现脱水症状;口腔黏膜干燥,眼眶和前囟凹陷,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四肢发凉等,属于重度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主要包括公道豢养,提倡母乳喂养,逐步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逐渐增加,避免夏季断奶。母亲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餐具的定期消毒。不进食腐败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不过食肥甘滋腻。

来源:童医院儿科主任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如何确定白癜风病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zlcs/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