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诊断方法
疾病症状
治疗措施
预防办法
用药指南
保健方案

温病辨治汇讲第二讲下

3.1.4湿温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新感温病。因感受湿热邪气而致病,初起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身重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以脾胃为病变中心部位,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病程长,缠绵难愈。如现代医学中的伤寒、副伤寒及其它沙门菌属感染的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期血吸虫病等。

3.1.5秋燥(温燥)发生于秋季的新感温病。因感受燥热邪气而致病,初起先见肺卫表证,并有燥伤肺津之特点,进而可伤及胃肠津液,一般病势轻浅,病程短而易于痊愈。如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3.1.6伏署发生于秋、冬季节的伏气温病.因其初起即见暑湿病的临床表现,与秋、冬季节的主气不相符,古人认为是夏季的暑湿邪气内伏,至秋、冬季节由时令之邪所诱发,故称之为“伏暑”。本病初起多见表里同病(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进而发展为暑湿或暑热诸证,每多深入营血,导致窍闭神昏之重证,起病集聚,病势深重且缠绵难愈。如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冬季节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

3.1.7冬温发生于冬季的新感温病。因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温,人体感受风热邪气而致病,其病变及证治与风温同。

3.1.8温毒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新感温病。除一般温病见证外,又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烂的特点。温毒是一类温病的总称,它包括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丹痧(猩红热)等病。

3.1.9温疫因感受疠气之邪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新感温病。温疫是一类温病的总称,它包括传染性极强,造成大流行的重型流感、疟疾、霍乱、鼠疫等。

除上述病名外,温病的其它病名亦很多,如疟疾黄疸、痢疾等,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温病的病名,历代温病学家的说法不尽相同,对每一个病名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因而就难免有一病数名(如伏暑,又名晚发、秋温、冬温),或名同而病异(如冬温,既指发于冬季的风温病;又有人指冬季而发的伏暑病)的混乱现象。应该说,温病的每个病名,一般能涵盖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作用,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温病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总起来看,病名分类这种分类法,没能更好地突出“证”,即证候的概念。温病虽然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但从病变性质来看,不外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依此归类,则对温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更具指导意义。因此,本讲座仅将温病的病名作一概括介绍,而其辨治方法,则按温热病与湿热病分类。

3.2按发病类型分类即根据温病有感而即发,初起先见表证者;有邪气伏而后发,初起即见以里热证为主者这种临床特征,而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这种分类方法,旨在说明温病初起的发病类型,“证候”的概念亦不够突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虽初起发病类型不同,究其病变性质,亦不外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

将按发病类型分类与按病名分类这两种分类方法联系起来看,属新感温病的有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温燥)、冬温、温毒、温疫等;属伏气温病的有春温、伏暑等。

3.3按病变性质分类温病的名称虽多,发病的类型虽有不同,但从其致病因素及其临床表现来看,其病变性质不外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发病,具有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等特点的称为温热病;因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病,具有身热不扬、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势缠绵难愈等特点的称为湿热病。

将按病变性质分类、按病名分类与按发病类型分类三种分类方法联系起来看,属温热病的有风温、春温、暑温(暑热病)、秋燥(温燥)、冬温、温毒、温疫(因温热性病气而致病者)等;属湿热病的有暑温(暑湿病)、湿温、伏暑、温疫(因湿热性病气而致病者)等。现将温病的三种分类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归纳为表(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三种分类法中,以按病变性质分类的方法最能概括温病的全貌,并最能反映出不同温病的性质及临床特点,而且能突出“证候”的概念,便于掌握两类不同性质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执简驭繁地对温病进行辨治。(待续)









































北京白癜风价钱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pmwc.com/zlcs/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