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以下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流行疾病 积极预防远离流行病
疟疾 此病发病症状为发热恶寒,同时伴有出汗、身体疼痛和感冒样症状。重症疟疾的危险迹象是抽搐、神志不清、嗜睡、不能行走、坐、说话,甚至会出现无意识状态。若出现反复呕吐、不能进食、少尿或无尿、严重腹泻、不明原因的严重鼻出血或牙龈、高烧、严重脱水、贫血和眼白变黄的症状,医院就诊,这些症状也是疟疾的疾病信号。 预防方法:人们要采取积极的防蚊灭蚊虫措施。如果你的家中没有蚊帐,那么要使用喷雾杀虫剂或者蚊香来除虫,谨防蚊虫叮咬滋生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此病症状为高烧、严重头痛、肌肉和腹部疼痛、寒战、眼睛红肿,黄疸、皮肤和粘膜出血、呕吐、腹泻和皮疹等症状。 预防方法:人们应当经常检查生存环境中是否存在啮齿类动物。平时不要饮用受污染的水和饮料,同时不要到有可能被接触到啮齿类动物的水源中游泳。此外,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感染人类宿主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登革热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烧、疲劳、严重的肌肉和关节疼痛、腺体肿胀和皮疹等。此外,出现严重疼痛、牙龈出血、眼睛、手掌和脚掌发红也应该警惕此种疾病。 预防方法:人们应该将携带病毒的蚊子彻底控制或根除。比如,家中容易积水的旧轮胎、垃圾桶、花盆等统统打扫干净。此外,传播疾病的伊蚊在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他们的叮咬高峰时期,此时人们应该呆在家中,尽量避免到伊蚊的活动范围中去,这样也能够避免患上疾病。 鼠疫 鼠疫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发病急,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可分几个类型。腺鼠疫最常见,特征为腹股沟部、腋下、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硬,推之不易移动,晚期可化脓、溃破,未经适当治疗者终将转化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多于1周内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有较强的传染性。败血症型最为凶险,表现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型病人多于发病后1~3天内死亡。 预防方法:灭鼠时,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疫区应予封锁,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隔离。接触者要检疫9~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 治疗措施:发病后1天内开始治疗疗效很好,治疗过晚效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疗效佳,首选措施为链霉素、四环素联合应用。备用药为磺胺类。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预防方法: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灭蚊与防蚊。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治疗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量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镇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发生死亡,医院治疗。 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时往往突然腹泻,排出大量米汤样或清水样的大便,每天大便多次乃至几次,一般没有明显的腹痛,呕吐发生在腹泻之后,也有不呕吐的。因为从大便中丢失许多水分,病人很快脱水、虚脱,小腿肚子抽筋。发现霍乱后,应让病人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医院治疗。如果治疗及时,病人可以很快恢复。 预防方法: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洗手。 伤口处理 新伤旧伤 注意细菌感染 大雨过后,伤口真菌感染发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尤其是之前患有脚气的群众。不论本身的外伤,还是台风天新增的外伤,不论伤口大小、深浅,都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若处理不当,会引起伤口出血、感染、化脓,严重会得破伤风,断肢,甚至威胁生命。伤口处理正确,能使其迅速愈合;反之,可能化脓感染,经久不愈,甚至因并发全身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创伤的伤口,一定要进行严格认真的处理。 处理外伤口:消毒、止血、包扎、防感染、求医 ●皮肤出现伤口,完整性遭到破坏,为减少细菌的入侵,首先要对伤口进行认真的消毒。一般可在凉白开水中加入食用盐,配成1%浓度的盐水,冲洗伤口。可先用碘酒后用酒精消毒,沿着伤口的边缘由里向外擦,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冲洗后,可在伤口表面涂上一些药品,小伤口可以在其浅表涂一点红汞(红药水)或紫药水,较大伤口则不宜涂上述药水,以免给下步处理增加困难。 ●若伤口有出血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止血、包扎,减少出血,防止化脓。包扎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5—10厘米,并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 ●如果出现较大的创伤伤口,甚至有感染症状(发红,肿热,分泌物,发烧),在保护好创面的同时,马上就医,防止进一步恶化。就诊科室可选择急诊科、外伤科,如果伤口涉及骨伤,可选择骨科。 日常防护 小心肠道传染病 台风袭击,不少地方发生一定程度的灾害,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做好相关的卫生清洁工作,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台风过后,不少地方积水内涝严重,而在混乱的环境之下,不健康不清洁的状况可能就会出现,造成一些肠道传染病。 受灾地区如果没有做好饮用水的消毒,就有可能引发疫情,因此灾后家中饮水的清洁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特别便后或接触粪便后、做饭和进食前、给孩子喂食前,都要把手彻底洗净。 台风期间不少家庭停电,只要停电超过2小时,冰箱里的果蔬、鱼肉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肉类、鲜奶等如果已经变质,最好丢弃。如果冰箱曾遭污水淹过,摆在冰箱里的有皮水果清洗过后还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已经去皮的水果,不宜生吃,如未经处理就吃下肚,就会将大量细菌带入体内。而沾到污水的肉类,最好丢弃,如果非要食用,切记要煮沸煮熟后方可。 如果平时食用的餐具也在台风中泡了水,台风过后要一定记得消毒。消毒的最好做法是将全部餐具放到开水中煮沸消毒,若餐具的数量庞大,可将其浸泡在漂白水里,之后再冲洗干净即可。污水里有很多细菌,如果泡过污水的餐具未经消毒,只以清水冲洗就拿来使用,包括大肠杆菌、杆菌性痢疾及沙门氏杆菌等在内的病菌就可能残留在餐具上,很容易病从口入。 污水易致“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防治“烂脚丫”的具体措施: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紫药水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 触电“没事”也需检查躲雨防雷有窍门 被风打下的电线,裸露在潮湿的地上,一不小心就会触电。触电后即使表面看上去“没事”也不能大意,因为电流是随着血液走的,可能已把血管壁击坏了,最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躲雨也不是随便哪个地方就能躲的,下面这些由专家提供的建议也许对你有用: 打雷下雨时,不要在山顶和高地停留,不要站在空旷的田野里,要避开孤立高耸凹凸的场所;不要在电线杆附近、大树下避雨,也不要在没有安装避雷针的高大建筑物下避雨,同时要远离铁塔和其他较高的金属物,可躲在低洼处或干燥处;在雨中不要打手机;田地间劳动的农民,不要扛着铁锹、锄头在雨中行走,尽量扔掉铁器工具;也不要在雨中狂奔,因为步子太大了,通过身体的跨步电压就越大。 台风期间家里备个急救箱 防外伤必用药品:外用擦伤药、纱布、棉花、优碘、抗生素药膏、防治蚊虫药膏等、绷带、小刀、刀片等。
内服药常用药物:普拿疼等止痛药,至少应备足3至5天。如果家中有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多准备几份备份用的药品。内服止痛药,准备5到7天份即可。家中有慢性病患者需天天服药者,则应多准备10天的药。 此外,家庭急救箱还应该有止痛、退烧、腹泻、咳嗽或止鼻水的药。生理食盐水,除了可用于外伤清洗,必要时还可以当作饮水。 最好再准备些压缩饼干、饮用水、蜡烛、手纸、牙刷、垃圾袋、火柴、手电筒、雨具等,以防不测。急救包最好能防水、防潮。
传播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享受健康生活
如何订阅健康北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