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陈恩强严丽波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范围内慢性HBV感染者多达2.4亿,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V造成的慢性感染可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对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威胁。
目前认为,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长期存在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的关键因素,因此动态监测肝内cccDNA的水平变化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肝组织内HBVcccDNA的检测需要做肝组织活检,而后者是一种有创检查,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特别是多次活检),故通过肝活检来监测患者肝组织中的HBVcccDNA水平在临床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目前寻找一种操作方便,能反映cccDNA水平的血清学替代检测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年AASLD年会上,医院唐红教授研究团队报道了一项关于检测外周血中HBV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Bcore-relatedantigen,HBcrAg)水平来反映患者肝组织内HBVcccDNA水平的临床研究(摘要编号:)。HBcrAg由HBcAg、HBeAg与P22cr(22kDaprecoreprotein)三种蛋白质组成,均由前C/C区编码(C基因编码的个氨基酸序列为它们所共享)。P22cr常存在于空缺的、不含病毒核心的病毒颗粒中,且这些空颗粒的产生与HBVDNA的构型没有关系。
壁报(点击可看大图)
该项研究共纳入例接受了肝穿刺活检术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59例处于免疫耐受期、52例处于免疫清除期、18例处于低复制期以及10例处于再激活期。此外,在52例处于免疫清除期患者中,有32例接受了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且在治疗第24个月的时候患者进行了第二次肝穿刺活检。在本研究中,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检测外周血HBcrAg水平,巢式PCR检测石蜡包埋肝组织内的HBVcccDNA,利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揭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自然史阶段HBcrAg与HBVcccDNA水平的相关程度,同时将其与外周血qHBsAg和HBVDNA与HBVcccDNA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发现,外周血HBcrAg水平与肝内HBVcccDNA水平显著相关(r=0.,P0.),且这种相关性明显高于外周血qHBsAg(r=0.,P0.)和HBVDNA(r=0.,P0.)与肝内HBVcccDNA的相关性。此外,HBcrAg与HBVcccDNA的相关性优势同样存在于乙型肝炎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通过对32例恩替卡韦治疗患者进行动态研究发现,外周血qHBsAg和HBcrAg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肝内HBVcccDNA的减少。但相对于外周血qHBsAg(r=0.,P=0.),HBcrAg(r=0.,P0.)与HBVcccDNA下降幅度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本研究是基于中国大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的首个研究外周血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不同阶段以及核苷类似物治疗过程中与肝组织内的HBVcccDNA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不仅提示了外周血HBcrAg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与肝组织内的HBVcccDN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优于HBsAg。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检测外周血HBcrAg水平,可较准确反映肝内HBVcccDNA水平,这对临床客观评估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以及将来选择停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AASLD年会上,唐红教授研究团队的关于HBx在调控HBV转录复制研究机制方面的成果亦作为壁报进行了展示(摘要编号:),该研究是利用有或无转录激活功能的HBx的稳定表达细胞系进行了iTRAQ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对差异蛋白核糖体蛋白S6激酶2(RSK2)进行了功能验证,发现其在HBx增强HBV转录复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专家介绍唐红,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唐红教授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赴日本和美国从事HBV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主要从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病毒性肝炎的分子致病机理和临床优化治疗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宿主转录因子对HBV基因组转录与复制的调控;建立了一个新的HBV复制体系,从肝富集转录因子调控肝特异性转录复制这一新的角度阐明了HBV的嗜肝机理;对HBV转录与复制调控在HBV变异株产生中的作用和机理及在重症乙型肝炎发生中的作用、HBx在HBV转录与复制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抗HBV作用和耐药机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等,也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分课题、“十一五和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课题二十余项,抗感染药物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三十余项。发表论文及综述二百余篇,其中SCI论文一百余篇。曾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曾获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先后任VirologyJournal、LiverInternational、《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白癜风可以治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